皇城相府之行
2012-4-11 15:25:07
访问量:2810105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属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这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古堡式建筑,是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品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第。
陈廷敬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半日村,晚年号午亭山人。陈廷敬于顺治十五年以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由此进入仕途,曾任过左都御史以及吏、户、礼、工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文源阁大学士,是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臣宰辅,被康熙称为“完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皇城相府城楼上大大的匾额,上书“午亭山村”黑底金字的大字,据说皇城相府城楼上“午亭山村”是康熙当年给陈廷敬亲笔题写的。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就是由此而来。
正门一门三匾,实属罕见!
最上方“相府”二字赫然入目,令人肃然起敬!
“天恩世德”则是康熙年间陈廷敬高官后直接嵌于庄门之上的。其含义是:皇天恩宠,陈氏家族世代积德,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评价和标榜。
“中道庄”是陈氏家族修建内城后于崇祯15年修建的庄门。“中道庄”为皇城村原名,意为上有梅庄,下有三槐庄,其位在两村之中,故名“中道庄”。还有一种解释是,相府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借庄名以言志。
后来又为何将“中道庄”改名为“皇城村”呢?相传是陈廷敬在京城为官,他的母亲想看一看儿子任职的地方。但皇宫乃皇帝居所,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参观游览的旅游景点。循规蹈矩的陈廷敬绝对不可能违反大清律例而将母亲带入皇宫,但是作为孝子的陈廷敬又不想忤逆母亲的意愿而扫了她老人家的雅兴。两难之际,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不惜耗巨资在中道庄内城之外另建新城,并且一改内城院落原本坐东朝西的旧布局,依皇城体例将外城院落调整为坐北朝南,并将若干皇宫建筑点缀其间。他告知母亲故乡离京城路途遥远,不想让母亲受舟车劳顿之苦,要看皇城,只要看新城即可……!陈母理解儿子的苦心欣然迁入新城居住。陈氏亲友及邻里乡党看到小村庄中的大宅院,深信真正的皇城也不过如此,于是就干脆以“皇城”称之!“中道庄”这个名字未经任何法定的审查和批准手续而自然演变为“皇城村”。口口相传,无人以为不妥!
入院第一座牌坊是一座大牌坊,建于康熙38年(1699年)。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壮观,正面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对陈氏家族官文化加以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陈廷敬先后在朝担任四部的尚书,后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牌坊两侧刻有“一门衔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告诉人们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恩,再下边为陈廷敬兄弟、子侄们的官职名称。
通过陈廷敬住过房院,就进入了点翰堂。至今其金字“点翰堂”其匾额保存完好。这也是皇城相府内,足以显示其皇恩浩泽的标志。因此说,皇城相府是官府巨宅,中国古老传统的古城堡,名符其实。
在点翰堂匾额下,还陈列着一个古色古香的屏风,雕刻之精细,作工之精美,足见当年陈廷敬为官时,其风光的一面,同时也可以看出,陈廷敬的博学多才,极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据讲,陈廷敬,不仅为官清正,而且对于国之方略,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古代文明,及诗歌作赋,都很在行,非同一般。
河山楼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河山楼高达七层,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的高度与规模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座砖石高层建筑,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仍旧巍然屹立,雄距一方,周边至今没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筑。 建河山楼的时候,正值明末农民起义较为频发的年代,工程仅进行了四个月,便有流寇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做为一座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考虑极为周全。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所以,依靠河山楼村民躲过了灾难。
从第二幅照片中可以看出,河山楼的窗户厚度自下而上越来越薄。也就是说,从外面来看,墙壁是垂直的。但从内部来说,墙的厚度在变薄,据说,这种设计可以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
院子里的大型浮雕,再现了仓颉造字的故事和陈亭敬编纂《康熙字典》的情形。
《康熙字典》展览室门口的藏头诗。
小姐闺房中的第一件宝物,据说为楠木竹叶。
小姐闺房中的第二件宝物: 玉石画。
或许都想借陈家的风水,“西山院”里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