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国企高管不同的是,童卫在接受采访伊始,就开诚布公地说,他要说的内容可能并不那么正统,有很多纯属“私人”的观点。这简直是份意外的惊喜:习惯于采访对象大谈官样文章的记者,几乎已经做好了他只谈公司业务的准备。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出生在上海的童卫,身上有一种江南才子特有的温文气质。或许是十多年的驻欧经历,抑或是爱读书的嗜好所致,童卫对旅游这项近乎琐碎的、程序化的事业,有着更为超脱和前瞻的理解。
童卫
上海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总裁,副译审。
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1987 年,在美国纽约新大学管理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82 年至今,历任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欧洲一部总经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副总经理、中国国旅集团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总裁。
创意至上
创造一个好的旅游产品,跟创作一首好的诗歌、一篇好的小说、一部好的电影,某种意义上是很相近的,甚至比电影更进一步,不仅能看到形象,还能闻到气息,享受味觉,整个肉体全方位地享受。
“旅游业就像很多其他的行业一样,实质上是一种创意。有100种做这个行业的方式,关键是看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童卫开门见山,说出了他的观点。事实上,大多数从业人员只是将旅游业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大多数公司也都在追求将它做成一种工厂式的、标准化的、廉价的工业产品。
“就像你们做杂志一样,最畅销的未必是最有品位的,最有品位的未必是最畅销的,就看你选择什么。旅游人其实跟艺术家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大家创作的东西不一样。”
为了说明这个创作的过程,童卫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前几年我们有一个团,组织我们的供应商到国外去考察,考察的路线其实很大众化,从法国到西班牙。
“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团至少有一半人去过法国、西班牙,有一个团员,甚至是前一个礼拜刚从欧洲回来,走过的城市和这次要去的城市完全一样,这次来纯粹是出于业务合作的面子考虑。但是考察结束之后,他跟我说,以后国旅再有团,他要跟团去旅游。为什么?他说走的同样的线路,感受完全不一样,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童卫解释说,其实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完全是导游的选择问题,选择A景点还是B景点,这个选择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意,这种创意很难代替,也很难学。它主要靠日常的文化积累,也在于跟服务对象的沟通,知道他要什么。
“在法国我们去了香堡,巴黎郊外的一个别墅;在西班牙,我们去看了佛朗哥时代的一个大教堂,是把一座山挖空了当做教堂,是一个建筑奇迹。因为路程、门票等等原因,一般旅游团可能就会去一些浮光掠影的地方,比如埃菲尔铁塔等等,游客的感受自然不一样。”
创意还在于对客户情感和感受的准确把握。“为什么年纪大的人会愿意去俄罗斯?俄罗斯是欧洲的瑰宝?”童卫反问记者,又很快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更多的是过去一种情感的寄托”,对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样的苏式情调,是非常珍贵的人生记忆。
“我们的业界做了大量工厂式的产品,而忽略了这种情感上的东西。假设我自己有一个公司,我不会将它当做一个工厂来经营,不会追求它的规模有多大,而更看重有没有一个固定的群体能跟着我,就像你写一篇好的小说,希望有人来欣赏一样。创造一个好的旅游产品,跟创作一首好的诗歌、一篇好的小说、一部好的电影,某种意义上是很相近的,甚至比电影更进一步,不仅能看到形象,还能闻到气息,享受味觉,整个肉体全方位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