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火爆,“西安大唐不夜城地铁口排百米长龙”,“敦煌景区骆驼排队上山”等新闻轮流登上微博热搜话题,国内景区重现人潮汹涌的假日景象,“补偿式”旅游消费明显呈现增长态势。节后第一天,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7.0%。
同程旅行发布的《2021年“五一”假期出行报告》显示,2021年“五一”假期期间,国内景区、住宿、大交通等各类旅游消费均实现大幅增长,大交通(含机票、火车票、车船票)服务人次同比上涨133%,酒店预订间夜量同比上涨218%,平台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441%。携程也联合新华财经发布《2021“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指出红色旅游正逐步成为年轻游客旅行消费新风尚,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名人故居类景点门票订单量相比2019年上涨859%,多个红色旅游景点在“五一”假期期间出现预约客满的情况。此外还有平台表示,与2019年同期相比,95后、00后出生人群的出游增速达到1.85倍,00后增速更是达到2.5倍,成为出游增速最快、活力最高的人群。
也许是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和政府部门持续放开出行限制的双重因素,这个五一,人们开启了一场“补偿式旅游”热潮,文旅市场迎来火爆行情。
其中,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842.6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81.9%,按可比口径计算恢复到2019年的98.4%;旅游总收入93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2倍,按可比口径计算恢复到2019年86%。
浙江省假日共接待游客2456.6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62.5%,比2019年同期增长18.1%。实现旅游收入291.6亿元,游客人均花费1187元/人,比2021年春节假日高31元/人(同口径比)。全省11个设区市旅游业全面恢复,增速20%以上的有金华市、湖州市、台州市。
广东省共接待游客4278.1万人次,同比增长129.8%,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6%,收入265.2亿元,同比增长156.0%,较2019年同期增长13.7%。
湖南省5月1日-5月2日,纳入监测的102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179.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9.58%;实现营业收入27811.34万元,同比增长156.11%。
江苏省文旅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接待游客总量达3537.5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1.06%,同比2020年增长154.2%;实现旅游总收入301.13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2.03%,同比2020年增长160.68%。其中全省乡村旅游监测点共接待游客1104.1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36.75%,同比2020年增长126.37%。
5月6日,央视新闻发布信息,表示红色旅游持续走热,及“95后”“00后”成红色旅游主力。携程数据显示,“红色旅游”关键词在五一期间环比4月同期提升约7倍。对比2019年同期,携程的红色旅游景区订单量实现约375%的增长,圆明园、中山陵景区、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狼牙山较为热门。
同城数据则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类景区受到年轻游客追捧,预订量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上涨859%。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对此做出分析,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年轻游客的旅游消费新风尚,红色旅游核心人群中21至30岁的“00后”、“90后”占比超过四成,其次是“80后”人群,占比近三成,整体40岁以下人群占比89.1%。种种数据表明,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辐射效应正在逐步发挥出来,“五一”期间热门红色旅游景点对周边住宿及文旅消费的拉动效应显著。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红色旅游区推出“百年征程 红船启航”新线路,数据显示,假期共接待游客35.74万人,同比增长34%。旅游收入433.32万元,同比增长35.74%。
北京市作为全国整治中心,红色旅游也在持续升温,16个区红色旅游景区游览人数198.7万人次;12台17场红色题材剧目轮番登台,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广东省文旅部门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在“五一”期间推出广东红色文旅护照、“万里红途”研学营等一批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和线路。
江苏省的大批游客走进革命纪念馆,探访红色遗址,缅怀革命先辈。其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假期接待游客超过14万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超过10万。据官方数据,江苏省今年春节、清明、五一假期,已经接待游客28万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离不开文化的体验,文化也需要旅游的承载。所以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
旅游不仅承载了受众对当地文化、生活场景的向往和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华大地上,每一寸土地上都曾发生过或辉煌或悲怆的事迹,这些需要我们去记载、传承和发扬。所以文旅融合,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照顾经济效益,更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
例如,假期期间,江苏省夜经济亮点频现,各种演艺轮番登场。苏州网师园,江南丝竹、评弹、昆曲、古琴等非遗表演将园内的各个庭院串联,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南京瞻园,360度实景演出《金陵寻梦·夜瞻园》登场,夜金陵更加动人;在泰州姜堰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梦到溱湖”水上行进式灯光表演登场,将姜堰的非遗民俗、会船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今夕共西溪》、鲁迅故里《鲁镇社戏》等旅游演艺成为假日新亮点。据统计,杭州宋城景区《宋城千古情》5天共上演51场,总接待人次达43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4.35%。
西安作为古都十三朝历史名城,每一座著名的历史建筑背后,隐藏着一段千年的历史故事,人们也将一段段历史演艺成一场又一场经典表演,来延续历史精神。《长恨歌》的演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内,天色暗下来时,舞台从水中央升起,表演为室内实景表演,300多名演员身穿华丽唐服,活灵活现地演绎着这场可歌可泣的绝美爱情,观众置身其中,仿佛有真正“穿越”回大唐时期的幻觉;《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是世界上唯一以盛唐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演出,是当下最符合西安千年古都气质的演出,视觉冲击更是无比震撼;秦皇大剧院的《秦俑情》更是将那段兵马俑的千年历史演绎得淋漓尽致。
旅游业在经历长达两年的“降温期”后,终于迎来了五一“爆发期”。出于安全因素及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露营、观星、户外运动等新的玩法逐渐兴起,游客更倾向于选择自驾、包车等私密性强、安全性高的出游方式及乡村、周边的短途游模式。
据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首次监测显示,浙江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为216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61.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2%和11.5%。乡村旅游人均花费282元/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
北京市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382.5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4.7倍,按可比口径同比2019年增长6.1%;营业收入49841.2万元,同比2020年增长5.3倍,按可比口径同比2019年增长20.9%。乡村精品民宿平均入住率88.71%。
江苏省南京溧水、盐城大丰恒北村、镇江句容茅山等迎来大量游客。其中,蔷薇盛放、举办了咪豆音乐节的溧水吸引了90多万游客。在南京浦口的水墨大埝景区,温泉民宿受到追捧,一房难求。
科技赋能助力旅游治理和旅游服务水平提升,各地依托智慧旅游平台、网站、微信公号等,对客流进行精准预测和精准管理。华山、泰山、黄山、九寨沟、八达岭长城等重点景区提前发布票务信息,有效疏导、分流游客,管控成效明显。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32.0%的游客体验了在线预订,33.0%的游客体验了扫码、刷脸等无纸化入园,98%的游客认可景区预约。加大场所管理力度,天津、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甘肃等地指导文化和旅游场所科学合理设置健康码查验、测体温、入园验票等区域、引导分流游览,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指导文化和旅游场所通过提示牌、电子屏、网站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醒游客不扎堆不聚集、佩戴口罩、注意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转载自:文旅中国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