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驾行业成监管盲区的尴尬,不仅反映出政府公共治理的懒政思维,更折射出政府管理在新兴行业面前的反应迟钝和响应失灵。其实质则是政府部门职能在设计时就存在某种缺陷,其后也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响应机制,同时又习惯于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缺乏有机协作。
面对一个新兴行业,是等到市场发育成熟后再管理,还是同步进行规范?这是一个带有陷阱的问题。选择前者,可能会被认为有探索和宽容精神,允许大胆地闯、鼓励充分地试,也可能是在为政府疏于管理寻开脱。选择后者,则会被认为过早束缚了市场活力,也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减少社会成本和代价的必需。
不论怎样,对这个问题,政府管理不能含糊不清,不能躲在模棱两可的回答中逍遥自在。避开陷阱的办法就是看新兴行业的属性。如果是带有太多未知的新技术、创造性等行业,选择前者就是明智之举。如果是一般寻常性的新生行业,选择前者就是不作为。现今迅速兴盛的汽车代驾行业,左看又看上看下看,也看不出有什么新技术、创造性的含量来,无非就是寻常的新生行业而已,竟然成了“无主管单位、无准入门槛、无统一标准”的“三无”行业,岂不令人纳闷?
什么是代驾?无非就是有人因为饮酒或其他原因不能开车,另找司机代为开车,并付费。“汽车代驾”怎么就成了不规范的行业用语,非得注册成不伦不类的“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租赁服务”“汽车咨询服务”才过得了工商局这一关?对其规范管理,既无难题,也无难度,为什么就没有部门去管?商委、发改委、交管局都说不归自己管,那么,面对新兴行业的规范管理,究竟该由哪个政府部门来响应?如何响应?何时响应?如果只能在行业和职业目录中增补进相关名称后才能介入管理,新兴行业岂不总是会成为监管盲区,进而给一些人提供浑水摸鱼的便利?
在这个意义上,代驾行业成监管盲区的尴尬,不仅反映出政府公共治理的懒政思维,更折射出政府管理在新兴行业面前的反应迟钝和响应失灵。其实质则是政府部门职能在设计时就存在某种缺陷,其后也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响应机制,同时又习惯于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缺乏有机协作。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新兴行业,那些处在各部门管理职能边缘的新事物,大多都会出现“三不管”的真空状态,或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此前沈阳“毒豆芽”事件中各部门声称“此事不归我管”即为明证。这又从一个侧面表明,在面对时代迅速发展、社会公众需求多样时,有些地方政府管理变得僵化、机械而不能灵活地适应。何以至此,不能不令人深思。
事实上,与监管盲区相伴生的必然是乱象乱局。在汽车代驾领域,无资质、无协议、无保险的“黑代驾”已经出现了,登记在册的“代驾公司”收费标准、服务标准也没个谱。据估算,酒驾入刑后,仅北京一年代驾收入就可能达到6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在利益驱动下必然会有横生各种事端的风险。一旦出现事故、侵犯合法权益诸事,引起各方强烈非议,再行规范管理,只怕就有些晚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规范讲秩序的社会,主导这种规范和秩序,把该管的、社会公众希望管的都管起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题中之义。缺乏及时的规范和良性的秩序,公共利益、公众权益就会受到伤害。如果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就会更加失信于民。(来源:京华时报)
文章评论
您还未登录,只能匿名发表评论。或者您可以
登陆 后发表
称 呼:
多少得写点东西再提交啊!
评论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