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这是到巴黎的第二天。
九号走的时候,在机场度过了十几个小时,在飞机上又度过了十几个小时。
很多人可能会对香港机场的七个多小时无法忍受,而我独喜欢这样的时间。平常工作,生活,事情一件催着一件,一件挤着一件,难得空出大把的时间下来,这些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尽意儿去消受。七个多小时其实也不是太难度过,香港机场的候机楼很大,从这头走到那头,要半个多小时,所以先熟悉一下地形,再在躺椅上看着日落。天断黑后,再上会网,读会书,渐渐就到了十一点,该登机了。
飞机上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因为很喜欢看着地面想像着自己飞起来的感觉,又喜欢在空中看着长长的海岸线的感觉,还喜欢看着云层如峰如海波澜壮阔的感觉。不过从基辅一直到巴黎上空,都没有看到陆地,都是一往无际的云,铺得严严实实的,仿佛半个欧罗巴都被掖着。
直到巴黎附近,飞机才在厚实的云层里穿下来,让我看到了晨曦里巴黎郊外的庐山面目。巴黎郊外似乎都是一个个的小城市,或小城镇,看规模,大约都只有一两万人,也许再稍多点,也许再稍少点,靠近看,大多数都是类似于国内连排别墅的那种小房子。小城市或小城镇之间,都是一大块一大块的农场,颜色各不相同,随着光影的变换,又不相同,在空中看象印象派的画似的。偶尔也有在空中看上去象电路芯片的建筑,大约是工厂吧,但都很低,也没有正在修的建筑或道路,和国内到处都是高楼,又到处都是建筑工地的样子完全不同。
从戴高乐机场到我住的地方,还有很远的路,又碰上了堵车,所以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公路两侧的绿化和国内不太相同,国内的树多半离路很近,象一个屏蔽带似的,这里则有很阔的草地,而且草很长,草地上能见到奶牛,后面才是树木。树也有刻意种成一排一排,不过都是在与路垂直的方向对齐。
一路上的标志和汽车广告都是我看不明白的法文,直到离市区很近的地方,才算见到熟悉的英文,以及熟悉的高楼。一边是LG和三星的楼对望,不远处,则有三洋和松下的楼对望。但除了这几栋,又没有别的高楼。或许是高楼是亚洲人的最爱,却不是法国人喜欢的东西,听说当年造铁塔,就争论了很久。
堵车的时候,不停的有摩托在旁边经过,有个摩托装了四个尾灯,很拉风的样子。后来到了巴黎之后,又见到了更多更拉风的摩托,有很多摩托有顶篷,但侧面没有遮挡。这里的摩托比国内多,而且块头很大,感觉引擎一定很好,在街边停得一排一排的。街边专门有一种停摩托的地方,一个单独的自行车轮大小的铁圈圈装在路上,两个圈圈之间隔得很远,正好用来停摩托。
因为公司的代表处在大巴黎区塞纳省的布洛涅-比扬古,所以就在这里找了个酒店,上午去了下代表处,下午有了点时间,在附近走了走。比较有意思的是,路牌多半是用很漂亮的斜体字,象景区常见的那种指示牌似的,和酒店见到的后现代绘画,餐馆墙上的丘比特雕塑一起,让人感觉这的确是个艺术的城市。
布洛涅-比扬古的市政府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是一栋看上去至少有一百年之久的大房子,很奇怪的是,政府名字前面居然是“HOTEL DE”,搞得我一个同事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酒店,而一个本地的同事告诉我,在法语里HOTEL有时代表酒店,有时仅代表一个建筑。
市政府对面的邮局看上去更老,而且和国内一样的门庭冷落。不过这一带的房子,又几个不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历史呢。但路边的法国梧桐却都不大,也许是以前修地铁或别的什么后新种的。虽然法国梧桐不大,却很高,似乎国内是刻意剪去上面的树支让树铺得很开,这里则是剪去旁枝,让它长得很高。
因为建筑物里不能抽烟,所以不时能见到休息时间跑到楼外抽烟,或在走路时手里夹着根烟的人。根据目测统计,女性抽烟的数量,至少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多半是男女同行,只有女性在抽烟。大约是因为这里女权主义更好的缘故罢。
还有一件很特别的事,就是巴黎夏天的日照时间不是一般的长。晚上九点半钟还能见到太阳,而早上四五点钟,已经是晨曦初见了。和同事说,这里真可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吧。难怪夏天来巴黎旅游或旅行的很多,天气不冷不热是一个原因,日照时间长也是一个原因吧。别的地方,上午两三个小时,下午三四个小时,然后天就黑了,如果跟团的话就更糟了,还得花三五个小时在车上,一两个小时在购物点,剩下的时间只够带一堆照片回去。而在这里,早上九点钟出门,晚上十点回来,天还大亮,可以尽意儿看尽意儿走。
不过昨天我到底没有“日没而息”,本打算等到天断黑,同时写片游记,可头脑昏昏然,算算时差,国内都是凌晨四点钟,到十点钟终于忍不住睡下。
今天周末,不用去工作,又所幸酒店出门不到百米就有九号地铁线入口,正好去看下塞纳河的风光吧。
其二
忽然很不想马不停蹄的到处拍照。
在香港机场时,看着机场外的落日,看着给晚霞染成金色或红色的机翼,就想拍上几张,但看着手里三百块钱手机拍出来的惨不忍睹的样子,忽然死了心。这样更好,正好可以躺在窗边享受一个多美的黄昏,让照片都见鬼去吧。
在别人看来,我没有一个很好的相机,在巴黎到处走上一遍,连张好照片都没有,是一种遗憾。但在我看来,如果为了拍几张很平常的照片,而没有全身心地让自己活在这个城市,那才是一种遗憾。如果要拍风景,我不擅长摄影,无论在哪里,一定有人拍得比我更好,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如果不拍风景,又何必把自己和风景摆到一起,我一向认为,只有年轻而又美丽的女子,才是能够入画的。
或许这就是旅游和旅行的区别吧。旅游是去一个地方,拍上几张照片,然后出来,再去下一个地方,再拍上几张照片,然后出来,也许会买点东西,也许还会上网发一些照片,每张再附一些说明性的文字——他们管这个叫游记。但是世界上那些最著名的游记,却都是没有照片的,而如果真要附上照片,也许反倒是一种损害,因为一个本来能够无限丰富的世界,就被几张照片锁死了。所以我宁愿称自己的东西叫行记,比起在著名景点拍照留念,我更喜欢看街景,看行人,看着这里的人们是怎样地生活。比起用一个好相机来卖弄自己的摄影,我更希望让这个艺术的城市来打磨我的文字。说句体已话,如果梵高有一个单反相机,说不定就没有那些著名的画作了,如果用一个快门就能再现清晨和黄昏里的色彩和光影,又何必一点点地运用自己的画笔呢。
巴黎这个城市固然适合旅游,她的景点很密集,靠两条腿的力量,一天跑上六七个景点没什么问题,不象其他的一些风景区,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了。但这个城市更适合旅行,除了艾菲尔铁塔下有几个黑人在推销纪念模型,先贤祠里有一处卖纪念品的,几乎见不到国内常见的那种景区商店,巴黎人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仿佛游人与他们无关似的。战神广场上有许多少年在草地上打橄榄球,而卢森堡公园里圈出好几处运动场地,附近的大学生在网球场里打球,外面则有许许多多的椅子。这里未必适合拍照,却很适合从心所欲地行走,累了随时都有地方坐下来,观察和代入当地的生活。
和国内景点不同的是,这里很少能见到旅行团。国内景点几乎都是旅行团,虽然每次都有意不跟团前进,但还是会屡屡和其他的团走到一起。在这里,只有巴黎圣母院前面见到了好几个旅行团,其他各处,则几乎没有什么团——也许是旅行团不屑于那些地方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巴黎人不屑于做旅行团的生意,因为所有街道,路标,景点铭牌,巴黎历史介绍,都没有一句英文,景点的说明书,除几处教堂外,也都是法文。逼得外国人只好和我一样,去硬记这些法语单词,一路上很少有人问路,倒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拿着张地图在四处找路,同时硬记住了不少法语的单词。
但要说巴黎人对外国人多么不友好,多么不照顾,似乎也不是。有一种观光巴士,就可以在著名景点停下来,随便你看多久,然后再上来,去下一个地方,只要是同一天,就不用再花钱。这种观光巴士是双层车,而上面一层是完全敞篷的,可以尽情的看街景。而且几乎所有的酒吧,比萨店,都在路边用植物和花卉围成一个空间,里面放上桌椅,行人可以一边浅斟慢饮,一边看着街头。或许这才是巴黎人认为应该拥有的旅行方式,旅行就应该活在当下。“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去啥都不知道”,结果无非就是在自己想去的地方时,在本该从容沉醉的时候,却用来拍照,而等到已经不在那里时,再回头在照片上找感觉,而照片效果再好,又怎及真实场景之万一。
所以这篇行记索性也不必管什么图片的事,如果徒以照片炫人耳目,也许反倒证明了文字的贫乏。既然是闲闲的行的,索性也闲闲的写,还是象流水账一样,记下这两天的感想与见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