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庆自驾川北行
——我的第一本自驾路书
路 书:武汉-利川-汶川-红原-黄龙-江油-恩施-武汉
总行程:3545公里
总油耗:208升;93#汽油;平均6.45元/升;5.9升/100公里
总费用:4679元:(其中油费1340元;路桥费 1673元;)
第一天:10月1日 武汉——利川
早上8:45从天河机场上外环,从盘龙城收费站转入G 4荆门——成都的高速公路。从宜昌大桥到恩施段为沪渝高速G50,中午13:30分经过8653米长的金龙隧道,因交通事故,堵车30分钟。下午17:40分下高速到达湖北利川市。盘龙城——利川588公里,路桥费440元,其中宜昌——利川高速收费1.05元/公里,真贵啊!
第二天 10月2日 利川——汶川
清晨7:30分从利川出发,上沪渝高速,在沪渝高速1525公里——1528公里段风景优美。特别是其中有一观景台,便于大家停车观景,雨后晨曦的山涧,空中飘浮着层层透明的白雾,遮裹着青山的面容,若影若现,宛若神秘的新娘,不禁勾起阵阵遐想。
下午4:10分经过都江堰,从在建的都汶高速直奔汶川,仅十分钟,沿途风景很美,但地震后的苍凉依稀可见。
道路施工正在进行,我想隧道修好后,穿行其中,美丽的风景就看少了。
一路上,时不时有地震后遗址的标牌,让路人侧目。巨大的石头,让人再次感受到地震的天崩地裂。
下午 6:10分到达汶川新城。
城里丝毫看不到地震的痕迹,感慨中国人的力量。
第三天 10月3日 汶川——理县——红原
清晨8:00分从汶川出发,出城走国道317,道路维修中,特别难走,大约17公里到达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区便已存在,到现在已集2000多年的历史于一身。桃坪羌寨,羌语“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丰,人杰地灵,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自村而过。该村寨集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神奇独特的羌民族建筑,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秀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着古朴迷离的羌族历史。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风土人情
桃坪羌寨似乎浓缩了羌族千年历史,在桃坪羌寨内,多少年来羌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祷门前穿著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织羌绣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会”(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季举行。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建筑特色
寨内的巨大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寨子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
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
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阵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碉楼的水网,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将高大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这个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显示了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从桃坪羌寨出来,继续沿河而行约43公里,可以看到右边河对岸的一座石头寨子,就是甘堡藏寨。由于道路的泥泞,担心赶不到今天的目的地,红原,只好远远地留下一张相片。
甘堡藏寨是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嘉绒藏寨,以其独特古朴、自然、厚重的建筑风格,令世人惊叹不已。整个村寨依山而建,幢幢相通,户户相连,无不体现嘉绒人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寨内特有的锅庄、民歌、服饰、习俗等嘉绒藏族文化也会让游人一饱眼福。
寨子里是一幢幢石头垒砌而成的碉楼般的屋楼。石屋不用砖、水泥、河沙、石灰修建,而是就地取材于河水中顺水冲下的花岗石(当地俗称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用当地的黏土垒而成。石屋冬暖夏凉,不易风化,又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两三层,下宽上窄;一层养牲畜、堆杂物、二层是客厅、厨房、卧室、客房;三层屋顶平整可作凉晒,扬打粮食场地。有的藏居甚至还有类似现代楼房中内、外阳台式的建筑。石屋毗邻相连,高低错落有致。自然排列成村落;屋与屋间有狭窄的巷道、宽的三米左右、窄的仅能并肩过两人。巷道路面全部用麻子石或者鹅卵石砌成。全寨大小道有多少,就当地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无论上高高的后山俯瞰,还是伫立公路远眺,甘堡藏寨的石屋像一组壮观的艺术群雕,给人一种的艺术受。
危关碉楼位于理县县城杂谷脑镇以北3.5公里处的杂谷脑河北岸,是向南伸出一座独立耸峙的山岩,岩体险峻陡峭,高300余米,刀劈斧削般的悬岩巍然屹立在杂谷脑河北岸,挺傲于两水之间。似一道万丈高墙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通道,故此而得名。危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就有“万山深处拥危关,千年风雪仍巍然”之说,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里曾设为红军医院。
中午11:10经过理县,准备向米亚罗开拔。路边的藏宅,点缀在峡谷中,别有一番景色 。
米亚罗,藏语译为“好玩的坝子”,米亚罗红叶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距成都263公里,景区面积达3688平方公里,景区植被覆盖面积90%,森林覆盖面有75%,山、水、林生态环境保持优良。金秋时节,万树姹紫嫣红,争奇形怪状斗艳。斑斓的色彩与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构成一幅醉人的金秋画卷。刚好应证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名句。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中国面积最大、景观最佳的红叶风景区。
只可惜我们来得太早啦,秋风未吹,红叶未红,未呈现层林尽染的美景。
从米亚罗出发,顺317国道前行,上山为盘山路,几个弯后,到了垭口处。鹧鸪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与马尔康县交界处,海拔四千多米。因山体形如喜欢朝着太阳飞的鹧鸪鸟而得名。
鹧鸪山隧道隧底海拔3400余米,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建成后的鹧鸪山隧道净宽9米,路面宽度为7.5米,行车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缩短公路里程45公里,原来爬山1小时的车程可缩短为9分钟。同时,鹧鸪山隧道成功避开了鹧鸪雪山最危险的路段,确保了国道317线鹧鸪山段全年交通畅通。
过了鹧鸪山,沿蜿蜒的山路下山,就到了刷马路口,右拐沿S209省道,进入红原大草原。
又走了八九十公里,爬上了一个高坡,就到了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查真梁子,这里海拔有四千米。站在分水岭上回头东望,下面是宽广的谷地,一条小河从北往南在谷地曲曲折折地奔流。再远处,就是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起伏连绵直到天边。这谷地、河流、雪山构成了一幅古老高原广袤雄浑的画卷。
查针梁子,海拔4345米,山势虽无奇特之处,但是因为丘原两侧有二水发源,一入黄河(白河,名曰龙日曲),一入长江(壤口曲,藏语意为“铜锅河”),景观难得,同时它也是南部农区和北部牧区的分水岭。
宁静的大草原在灿烂秋阳的照耀下,一片金黄,蜿蜒的河水在辽阔的大地上静静流淌,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缓缓移动,朵朵白云在湛蓝的天空轻轻飘荡。秋天的草原美丽成熟,令人欢欣陶醉,久久不愿离去。
在查真梁子拍了些照片,我们又朝北,往红原行进。这段路非常好,是东部某市援建的,汽车行驶起来就像在水上漂。天已黑尽的时候,我们漂进了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