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车”江湖
2012-5-15 14:14:54
访问量:2790188
《南方企业家》记者
韦振国
“8个0。”这是8月29日,瑞卡租车融资发布会上,CEO黄骥在面对媒体提问时,透露出的融资数,有记者追问是美元还是人民币,他开玩笑说“我希望是英镑”。
对于那些持续关注租车行业的媒体,这一数量级的融资,已经不足以成为炒作话题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一行业就不断有重磅新闻曝出:8月由高盛牵头,上海一嗨租车完成了第三轮融资,融资金额7000万美元;9月,联想控股以股权加债权的形式向神州租车注资12亿人民币;11月,日本三菱商事为浙江车友租车提供融资2000万美元。
汹涌而来的各路资本,使得融资额已经弱化成了一个符号。作为此次为瑞卡租车提供融资的风投,富达投资和红杉资本负责人也在发布会上强调,媒体不必过于在意融资额究竟是多少,与瑞卡的合作仅仅是个开始,只要需要,今后还会有第二轮第三轮。
巨头败退
一时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风投对于国内租车市场的看好。这种追捧,有些类似于当年追捧视频网站、追捧电商、追捧团购网的情形,然而租车业,却并不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几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即便在国内,它的历史也可追溯到20多年前。
有资料显示,国内租车业的出现,最早源自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亚运会前的外国来华人员租车需要。1989年,内地第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福斯特汽车租赁公司在北京成立。
在国外,汽车租赁业的发展则几乎是与现代汽车制造业共同起步的,早在90多年前,美国等国家便已有租车企业出现。时至今日,已造就出赫兹、安飞士等行业巨头。其中赫兹旗下用于汽车租赁业务的汽车超过150万辆,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拥有数千个营业网点。
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汽车租赁公司,也正是赫兹。
2002年1月赫兹与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旗下的汽车租赁公司安华签订合作协议,授权安华使用赫兹的特许经营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开通赫兹汽车租赁业务,协议时间为5年。正式开张是1月29日,广告打在了当天的《中国日报》上。几天后,赫兹就接到美国驻华使馆要预定100辆车的租车电话,开张不到10天,就有大单找上门来,这就是巨头的魅力。
然而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仅仅3年时间,关于它的报道已经变成了“赫兹租车上海仅剩一家”、“租车巨头赫兹在中国全面受挫”,并最终在2006年伊始,赫兹宣布终止在华业务。
回顾赫兹的败退,业界都会提及个人信用体制建设的问题,正是它的不完善,给租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租赁风险。据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汽车租赁公司每年被骗车辆比率高达3%,造成的损失超过营业额的6%。这使得租车公司将管理重点被迫放在了如何防范租车风险上,租车手续和管理措施都以防止车辆被骗租为首要目的,为此,租车时往往要求客户将户口本、身份证全部押上。而在国外,汽车租赁管理的重点则是车辆调度,是如何方便客户随时随地租车。
尽管也有汽车租赁市场刚刚起步购车成本过高的因素,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还是被认作是赫兹败退的主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赫兹退出中国之时,困扰其的信用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赫兹入华的第二年,中国进入了“信用卡元年”,当年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仅300万张,2005年赫兹败退前夕,发卡量突破1500万,随后便开始爆发性增长,2007年猛增至7500万张,2010年则已经高达2.3亿张,相当于2003年的77倍。
群雄并起
生不逢时的赫兹,无意中成全了本土的租车企业。
就在赫兹退出1年后的2006年1月,何伟军受其启发在深圳成立了至尊租车,在行业内率先引入全国连锁及免担保、零租金的信用卡刷卡租车服务,提出了“3分钟租到车”、“只需身份证、驾照、信用卡便可把车开走”的口号。
同一年,留学美国、从事汽车调度系统软件开发和销售的章瑞平,在上海成立了国内首家全程实现电子商务化管理的连锁租车公司——一嗨租车,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短租、长租、带司机租车等个性化定制等多项服务。
2007年8月,神州租车在北京宣告成立,创始人陆正耀曾一手创办了UAA,这是一家在救援公司、汽车修理厂和俱乐部会员间搭建呼叫平台,整合全国各地救援资源,靠收取会费为生的企业,神州租车成立时,UAA已有220万会员。
至此,之后几年在国内租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南至尊、北神州、东一嗨”全部聚齐。
何伟军的至尊注重对服务潜能的挖掘,他认为租车行业的取胜,绝不是靠广告打出来的,一定要重视服务细节,要培养出自己忠诚的客户群。为了保证客户体验,至尊选择了一条最花钱的扩张路径,所有的门店采取直营的方式,将门店建在交通枢纽和商务中心区,不提供送车上门服务,网点覆盖成本高。
一嗨租车则选择了“轻门店、重网络”的营销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在网络平台选择取还车地点,一举颠覆了传统汽车租赁人工下单、人工调度的经营模式,用户一站式网络预订得以实现。在门店建设上,采用“网点自营”的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并提供送车上门服务,相对来说对店址选择要求较低。此外带司机租车也是一嗨的一大特色。被认为是至尊模式追随者的神州,则将最初的目标客户锁定在了商旅人群,UAA为其提供的客户数据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其会员和神州租车的客户重合度高达70%以上。
尽管在定位和运作模式上有所区别,三家企业都无一例外的得到了风投的支持,开始了各自摸索发展的阶段。回顾那段历史,一嗨董事长章瑞平认为,当时国内租车业还没有出现全国连锁的大型企业,租车企业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用户无法跨区域的享受到较为统一的租车服务,企业间真正的竞争并不存在。在用户层面上,租车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普通百姓对于这一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服务重点主要是企业级用户、高端商务用户及外籍人士。最为看好的民用车租赁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发展提速
这一状况随着租车业新一轮融资潮的到来,被迅速打破。
2010年8月,由高盛牵头,一嗨租车完成了第三轮融资,融资金额7000万美元。就在业界为之震惊之时,9月联想控股高调宣布,以股权加债权的形式向神州租车注资12亿人民币,神州创始人陆正耀为此放弃了对企业的控股权。
对于这个只有用真金白银把车买回来,才能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来说,对资金的极度饥渴是与生俱来的,只有拿到巨额融资的企业才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拿到巨额注资的神州首先全线下调了租车价格,最高降幅达到50%,紧接着斥资2500万元收购了上海华东租赁,随后又石破天惊地抛出中国汽车租赁史上最大的采购订单,斥资6亿买进6000台营运车辆。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租车广告,是咄咄逼人的降价营销。
董事长陆正耀将神州的发展称之为“几何式”。一年时间,神州自有车辆从1000多台猛增至22000多台,进驻的城市由28个增加到58个。这样的增长,未来还将加速。他为神州定下的目标是3到5年间车辆规模突破10万台,租车网点覆盖国内一二线及重要旅游城市,覆盖城市超过120个。
面对神州的咄咄逼人,同样获得巨额资金支持的一嗨全面应战。除了在价格、广告宣传上全力跟进外,一嗨也加快了扩张步伐,目前在全国50个城市已拥有营业网点近300个,可用于租赁的车辆数千台。据一嗨租车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推行“京计划”,年内将在北京投放近2000辆新车用于租赁服务,随后还将陆续推出“广深行动”,进一步扩充公司在广东租车市场的覆盖范围和汽车数量。
对于神州、一嗨的步步紧逼,至今尚未在租车业第二轮融资潮中有所斩获的至尊,明显低调了许多,尽管何伟军对于对手的“烧钱”之举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但在竞争中的落后态势,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其“南至尊”的名号,更是被同处广东的瑞卡所觊觎。作为租车业的后起之秀,瑞卡拥有一项足以令任何对手忌惮的潜质:其董事长郑雁南同时也是7天连锁酒店的掌门人。“只要愿意,门店的事还不好办吗?”CEO黄骥曾是7天的高级副总裁,长期负责7天的市场拓展,采访中他并不刻意回避两家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的可能。不过相对于抢地盘的兴趣,他更愿意谈谈瑞卡独到的定位。
成立于2009年6月的瑞卡租车,在经过了2年多的试运营后,将自己精准定位于经济型租车市场,并总结出了“经济低价”、“不限里程”、“精选车型”、“4S维护保养”四大竞争优势。在黄骥看来,尽管当前租车业看起来一片刀光剑影,其实还远没有到充分竞争的阶段,国内民用乘用车租赁市场还处在各顾各的跑马圈地的时代。对于这个巨大的市场,一切才刚刚开始。
空间无限
黄骥的看法与章瑞平不谋而合。
“目前租车企业之间还没到谈竞争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是阶段性的投入资源去培育市场。相比起发达国家,中国汽车租赁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国内租车业不断涌现出的后起之秀,在章瑞平看来也是件好事,“在市场培育期,更多企业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分摊这种培育成本,另外一方面,真正受益的是消费者。有序的竞争才能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激发企业的更高创新能力。”
而就在几天前的瑞卡租车融资发布会上,黄骥还希望媒体转达对神州、一嗨两位老总的感谢,正是他们的宣传攻势,加速了租车行业被民众认可的过程。至尊租车的何伟军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过类似的感谢。
能够让几大巨头泰然处之的,是他们对国内租车市场的充分了解,在这个被称为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中,租车企业拥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
首先,租车业的兴起几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汽车普及率的提高,人们在出行中对汽车的依赖也日趋加重。在美国,3亿人口就拥有2亿辆私家车,汽车早已是生活的必需品。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如果要达到美国那样的汽车普及率,汽车保有量就将近10亿台,在当前汽车保有量仅7000多万台的情况下,不少城市的交通已经要靠限行、摇号勉力维系了,拥有10亿台车的情形无法想象。这也是租车企业的共识。一嗨董事长章瑞平更是提出“租车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培育面向大众的短租市场,就是在与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赛跑”。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向往,也为租车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当前我国拥有驾照的人数已经达到1.6亿,其中三分之二是没有车的“本本族”,爱车又无车可开,是他们最大的困扰。
也正是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2005年起,我国的汽车租赁市场经历了第一轮高速增长,五年来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0%。尽管如此,这也仅仅是刚起步。
在行业内,租赁车辆渗透率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租赁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租赁渗透率=用于租赁的车辆/全社会车辆保有量。据罗兰贝格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租赁渗透率为0.43%,远低于日本(2.2%)、巴西(1.5%)和美国(1.4%)的水平,如果要达到1.2%的平均水平,在维持现有车辆保有量的前提下,国内用于租赁的汽车应该有80万台,是当前租车市场规模的4倍。
另一项统计则显示,国内目前约有4000多家汽车租赁企业,前10大汽车租赁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尚不足10%,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低,如若发展到类似美国前5大租车企业占据90%市场的水平,势必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整合期。
“租车”江湖,好戏才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