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令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多看少投
2012-4-24 13:31:15
访问量:2802446
本文章来自建厂网 www.jianchangwang.com
* 全球经济复苏遇阻,中资企业海外投资谨慎
* 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等待更佳出手时机
* 今年以来对美直接投资放缓
* 旨在获取技术的收购细流涌现
路透北京8月30日:---中国企业还在揣度美国副总统表态欢迎赴美投资的诚意,又听到美联储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坏消息.多年的政策面障碍未见消除,又添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让中资企业海外投资进入"多看少投"的谨慎期.
中国企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踌躇满志地赴海外抄底,却走不出东道国"好的不卖,卖的不好"的怪圈.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生变,欧洲债务危机蔓延.充满变数的外部经济形势,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路变得难上加难.
"世界主要国家是在复苏的冰窖里的增长,新兴经济体和和发展中国家是在火笼里头受煎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张燕生对路透表示."你会发现全球的钱特别多,特别便宜.但是全球的钱都进入不了美欧的实体经济."
中国外汇储备达3.2万亿美元,亦是美债最大海外持有国.政府近年力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尤其看重收购海外资源,以缓解外储保值压力,减轻外部经济失衡.去年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创历史新高.
美国副总统拜登两周前在在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重申:"美方愿意同中方加强两国在市场准入和双向投资方面的合作,欢迎和鼓励中国企业和实体到美投资."不过他在适逢全球对美元资产信心动摇之际所做的表态,很可能还是说到容易做到难.
事实上,受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放度影响,并购和绿地投资的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香港、亚洲、拉美地区.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额即便在过去两年连续翻倍,2010年也仅达到53亿美元,在对外直投中占比不到一成.
据汤森路透数据,截至8月23日,中国今年对美国并购金额为9.58亿美元,不到去年全年的1/3.中国商务部早前发布亦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直接投资额出现双向下滑,同期更多的中国投资资金选择流向香港、欧盟和澳大利亚.
更为直接的挑战是,美联储为刺激经济承诺维持零利率政策至2013年,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盘桓,资产收购价格也居高不下,这也令热衷能源类并购的国企放慢脚步,海外投资大单缩水.
不过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合伙人陆谷春认为:"资源类项目对中国企业来说,未来五到十年会一直是个热点.因为中国的确是个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
**谨慎等待更佳时机**
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已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进而打击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上周五美联储年会上,主席贝南克表示经济从衰退中复苏的步伐远不及希望的强劲,但未给出美联储计划如何提振美国经济的细节.
对于美元资产的买家而言,他们现在更需在汇率和资产价格的预期中寻找更佳出手时机.
"我不认为现在是对美国投资的最佳时期."巨石集团董事长张毓强告诉路透.他表示,美国的市场还是有吸引力的,但目前制造成本和收购成本仍较高,若现在建厂便会推高产品出厂价格,恐不能被市场接受.
"从目前汇率的角度看,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去更加有利一点.因为老是出口的话,压力也会蛮大.但是考虑到美国的经济不稳定,导致一些企业比较谨慎,又不敢出去了."他并称.
全球规模最大的玻纤产品制造商巨石集团隶属国企背景的中国玻纤,7月份刚刚宣布以1,800万美元收购其美国独家代理商,以获取渠道和客户.张毓强并补充,美国市场目前可供出售的消息越来越多,仍会密切关注自身产业链投资机会.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预计,不排除下半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实现一个报复式增长,但这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是否稳定.她认为."总体上今年不会出现前几年的几倍式爆发式增长."
长期来看,由于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中国"走出去"政策信号依然强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林新伟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年复合增长可保持在50-100%之间.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资深合伙人冯曦补充,这两年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变化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地方政府相比联邦政府,对中国更加友好.
据美国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统计,在2008-2010年期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额年平均每年翻番,2010年达到53亿美元新高点.该机构预计2011年的整体投资规模会与去年持平或更高些.
**国企遇阻后更趋理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大型国企加快在能源、矿产、电力领域走出国门.政治阻力日益成为走出国门的障碍,包括东道国对中国国企的戒备心,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以及资源保护主义的抬头.
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提醒"国字号"的中国买家,在现有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大副增长不是特别现实,除非美国改变对中国企业的限制.
"它(美国)对中国是'Special treatment'(特殊待遇)".多次为中国大型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法律咨询的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执行合伙人陶景洲告诉路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歧视性审查政策"不是针对中国,是针对非同盟的国家."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近两年大幅上涨的趋势.以CRB指数为例,尽管较今年高点回落9%,但较2008年底仍上涨47%.尤其伦敦布兰特原油期货目前高达每桶112美元,令能源类项目交易的估值异常坚挺.
中国大型国企为主导的资源类买家因此放慢速度,对估值问题亦表现得更加理性.国内政策环境方面,国资委和商务部今年先后发文,推进并规范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避免短期行为和过度竞争.
"前几年中国公司走出去是过分乐观,现在是回归到了一个合理范畴.现在的谨慎我觉得是个合理现象."普华永道陆谷春称.
该公司之前一份报告称,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资源类并购交易占比有所下降,预计随着大陆地区企业境外并购活动的不断扩展,该趋势将得以延续.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有更多资源类交易披露.
普华永道一位专门负责资源类项目的合伙人苏启元此前指出,去年开始来自中国的资源类项目买家已对估值问题表现得更加理性.
"去年,包括今年我遇到很多情况,中国企业给的价钱不是最高的.其他国家的买家会高出20%、30%甚至40%也有." 他称.
虽然今年以来交易节奏放缓,但中国对外输出资本和确保资源供给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具有国企背景的投资人仍会积累经验,等待时机,继续扬帆出海.
动辄数十亿美元的资源并购进入枯水期时,通常不足亿元的技术类收购则如涓涓细流涌现.企业为提升技术水平而对美国和欧洲展开投资,亦契合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要.
在海外投资潮中,在本土成长起来,渴求技术和品牌的中国买家另辟蹊径,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全力搜寻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及制造技术领域的投资机会,并以所获技术反哺国内市场.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刚透露,已经看到很多中国民营企业正在美国调研考察此类机会.
"新能源、生物医药、IT都有.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他称.此类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投资在美国有研发能力、有专利的公司,把先进技术移植回中国进行生产,从而反哺国内市场,扩大领先地位.
中国最大的非轮胎橡胶件生产商安徽中鼎股份今年7月完成收购美国COOPER PRODUCTS.2008年至今其先后在美国收购四家公司,获得橡胶减震和高端油封等先进技术.借此在国内新开拓了比亚迪和奇瑞等相关订单,亦在海外获得参与通用汽车新车配件同步开发的机会.
该公司副总经理方炳虎告诉路透,虽然今年的收购价格跟2008和2009年比起码要贵30%,却看到来自中国同行业买家数量正在增加.
"市场不等你!我提前两年做,我把市场做起来,我的利润也可以补(收购)溢价部分."他解释道.
除了为提升产业链而对去海外"买技术"的中国企业,另一种跨产业投资人也对技术收购颇感兴趣.后者就包括有多元化投资需求和雄厚资金实力的房地产公司.
陆谷春指出,民营企业是一个完全以回报为导向的投资者.技术收购不光给他们短期回报,也是中长期全面提升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