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对抗哮喘最新的利器 把骨髓细胞注入小鼠体内,这样暴露于花粉中的小鼠就能受到保护而不会过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器官,所以干细胞在某些条件下作为新的治疗手段是很有希望的!干细胞用于治疗机体的损伤的部位有很好的效果。研究人员认为,骨髓干细胞可以减少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减轻免疫系统对严重的哮喘的免疫应答。这些特殊的干细胞已经被用于人骨髓移植后,抑制炎症反应。因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马里兰)的Eva Mezey博士和其同事将干细胞注射到哮喘小鼠后发现,小鼠的症状消失。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00万的人正在被哮喘折磨,尽管和哮喘直接相关的死亡病例很少发生,但是死亡数量一直在增长。将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的研究人员说,全球每年10万死于哮喘的病例,美国就大约有5000人 。对严重病例的治疗手段大多数不能解决患者的病痛,所以需要新的治疗性的手段。研究人员说,干细胞已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治疗哮喘和其他严重的过敏性疾病。此项研究的带头人Mezey博士和其同事说:他们的实验数据表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哮喘也将会是用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进行细胞疗法的治疗目标。“这些数据提供的另一证据是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感觉"的自身的免疫环境和做出相应的免疫应答。“一种药物或几种药物共同作用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是很难想象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确定这些髓基质干细胞是否可以用于治疗哮喘患者。” 如今,利用干细胞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奇广告不计其数,比如干细胞治疗癌症、根治糖尿病、隆胸、美容,甚至可以移植治疗孤独症,等等。越来越多的患者把干细胞移植治疗看作“最后一根稻草”,不惜倾家荡产、举债求治。“干细胞治疗”到底为何物?到底能治疗什么样的疾病?是不是干细胞可以包治百病?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干细胞检测及治疗评估专业人士。
什么是“干细胞治疗”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细胞与分子临床检验所,是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干细胞检测及治疗评估的检验机构。胡晓年博士,就是这家研究机构的技术总监。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了有关“干细胞治疗”的诸多常识。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家托马斯(E.D.Thomas)开创了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的先河,他也因此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干细胞”“脐带血”一时间成为第二次生命的代名词。
“受精卵就是干细胞,人的生命起源于干细胞,人身上有200多种细胞,都是从一个胚胎干细胞变化出来的。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复制、更新,不断分化出各种细胞的能力,因此理论上说它是可以修复各种病变的细胞。”胡晓年一语道破了“干细胞”能够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所在。
他解释了干细胞的医学应用路径人的疾病是一种细胞的病变,传统的医学治疗方式是以暴制暴,手术、化疗等都是攻击性的手段,在杀伤病变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干细胞治疗是用健康的干细胞来修复病变细胞,以干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再生医学是顺应生命发展规律的治疗手段,它的发展将带来一场医学治疗模式的变革。
但是,干细胞治疗目前仍然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治疗前的确是难以预测的,也无人能说清楚,还需要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验证。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有一部分患者比较幸运,干细胞治疗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有人并未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现实的或潜在的不良后果。
“干细胞治疗”凸显混乱局面
在百度网输入关键词“干细胞治疗”,搜索到的网页铺天盖地。国内许多医院纷纷设立名目众多的“干细胞治疗中心”,不少中心声称,已能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肝病、脑萎缩、帕金森病、自闭症、神经性耳聋、脑瘫等多种令医学界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还有一些甚至标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时间最久,治疗病例数最多,接待国际友人最多,世界影响力最大。
“干细胞治疗”果真如此神奇吗?记者了解到,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理事会成员、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干细胞项目主管劳伦斯·戈德斯坦曾表示,作为一项治疗手段,其技术远未成熟,仅被证明对于非常少的疾病有效,如白血病、烧伤以及骨头修复。若要真正将干细胞技术用于普遍的临床治疗,仍有大量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胡晓年介绍,胚胎干细胞研究因为要破坏胚胎细胞,一直被视为存在伦理问题,因此2009年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直禁止对这类项目进行资助,直到奥巴马执政后解除禁令,全球又掀起了研究的浪潮。
但在中国,短短几年间干细胞移植已形成供需两旺的临床治疗市场,有着从供货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参与其间。“大胆”让这项尖端技术很快从实验室走近普通患者,在国际并无太多临床应用时,中国干细胞产业就已经兴起,“干细胞”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胡晓年认为,目前各国研究水平没有太大差距,中国也在进行大量的研究,但过于心急的产业化正在让这个领域出现混乱的局面。
链接
“干细胞治疗”
建立“行规”迫在眉睫
“干细胞治疗”当前正被医疗界普遍看好,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是,这个新兴产业也面临着涉及重大伦理等诸多问题,其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尚需严格规范。
按国际惯例,要对一项医疗新技术进行临床试验,首先需要通过动物试验初步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开展临床试验;立项后在监管部门注册备案,在试验前告知风险并对志愿者进行筛选,试验过程中严密监控,试验后对患者定期随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监管环节还存在空白,国内不少医疗机构目前在干细胞治疗中都将上述环节省略了。
作为专门从事干细胞检测及治疗评估的检验机构的负责人,胡晓年希望能为这个行业带来规范,能让这场轰轰烈烈的干细胞研究变得有“行规”。
胡晓年认为干细胞治疗具有特殊性,它不是通用药物。他说,任何一个技术不是万能的,不是得了病输入干细胞就行。人体的干细胞存在个体化的问题,一份细胞可能治好了我的病,但你得了相同的病症用同样这份干细胞可能就治不好。
“帮助患者和临床机构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也是我们的责任,但这一疗法肯定不能包治疗百病。”胡晓年期盼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干细胞治疗”的患者,能够明白认识到这点。
据新华社电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血小板病获成功。
武汉同济医院今天公布,一直用于白血病治疗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由该院成功应用于临床表现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小燕子今年十六岁,正读高中二年级。三个月前,她被武汉同济医院确诊患有“急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只有三千个单位,是正常人的百分之三,情况危急。医生采取激素、免疫抑制剂调节等保守疗法,可其病情仍在继续恶化,血小板计数最低时仅为一千个单位,同时皮下、消化道、仍持续出血。 该院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张义成副教授提出,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该技术一直用于白血病治疗,在国内尚无用于治疗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先例。 据张义成介绍,该技术先把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抽出,接着对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用药物等手段彻底摧毁患者原来的免疫系统,清除病态细胞;然后把抽出或合适供体的造血干细胞重新移入,重建患者新的造血及免疫系统,从而使患者原来紊乱的免疫系统恢复正常。
目前,国际上已广泛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恶性肿瘤、血液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该院也表示,下一步打算将该技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肉无力、内风湿关节炎、硬皮症等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大大提高相关危重患者的治愈率和疗效。
武汉同济医院至今已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六十多例,成功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除了心脏移植自体干细胞也能治疗心肌梗死。直到目前,国内大多数心脏病医学人员和患者都还认为,治疗心肌梗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风险极高的心脏移植,但在昨日举行的“香港-上海2005年医疗新领域”国际论坛上,中山医院有关专家表示,自体干细胞移植也能成为非风险安全治疗心肌梗死的新方法。
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博士介绍说,从2001年开始,国际医学界部分专家开始研究让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的有效途径。
2003年5月,中山医院在国内首次开始采用成人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方法用于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心肌梗死通常的症状如胸闷、气急等客观指标,得到很显著的改善。”钱菊英说。
而到目前为止,中山医院已对60多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成人自体干细胞移植术。而目前在这一领域,国外也处于临床试验研究阶段。
钱菊英表示,尽管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方法是安全的,如果最终能够获得广泛认可,众多心肌梗死患者将不用再冒险进行心脏移植或者艰难等待稀有的心脏供体,而通过自身干细胞就可治疗该病。
惟一的“打假宣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曾发布声明,认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尚处在临床应用前的研究阶段”,不建议将其作为常规临床实践,且临床研究不应收取相关费用
在韩忠朝看来,近两三年以来,干细胞治疗已是遍地开花。然而,这些大规模临床应用并不符合国际上认同的临床试验规则。
2009年,前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副巡视员于修成等人,以“干细胞”为关键词,在2004年-2008年底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中,共检索出干细胞相关文献近5000篇,除近4000篇属于基础研究,906篇关于人成体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论文中,超半数出自中国学者。
但于修成在分析文献检索的结果后认为,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看,“符合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试验设计案例很少,分别只发现1篇中文和6篇英文荟萃分析,仅有26篇中文和18篇英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报道,而且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更是凤毛麟角。”
财新《新世纪》记者也对455医院及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的论文进行检索。两家宣称已对上千名患者进行过治疗的医疗机构,未能给出总体的疗效数据。
455医院有关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论文主要有7篇,论文均发表于2010年,作者包括景华、张金元等人,均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5医院干细胞移植中心。7篇文章中,3篇是文献综述,3篇是对两个2岁病例的回溯性研究,另一篇是临床经验总结。而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并无相关论文发表。
“既然已经大规模开展临床治疗,如果是以研究为目的,为何不见有质量的研究性论文发表?”一位糖尿病领域的研究者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
事实上,即使从全球范围看,也鲜有论文能够确切证明干细胞对治疗糖尿病有疗效。2010年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立场声明》(下称《声明》),认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尚处在临床应用前的研究阶段。因此,不建议将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技术作为常规的临床实践”。《声明》特别指出,临床研究不应收取相关费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医学界向炙手可热的干细胞治疗发出的惟一的一份“打假宣言”。
这份《声明》进一步分析说,尽管已有的研究能够显示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潜力,但它们在设计上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均为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样本量较少,且尚无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研究结果尚不能肯定回答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无法确定与目前的胰岛素治疗相比是否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这份《声明》并未得到太多回应。而在网站或各种宣传资料上,多家高调宣传干细胞治疗的机构,继续以患者的个案表明治疗的有效性。比如,在 “中国干细胞治疗中心”的网页上,“病例介绍”中都是不明国籍人士——“Mathieu 脊髓损伤”“Dinh 帕金森病”“Juhaina 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邱仁宗认为:“这些个案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他指出,很多医院将病人的主观感觉作为宣传材料,是不恰当的。“一种疗法要有证据才能推广。病人的感觉、医生的感觉都不能成为证据。只有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要随机、对照试验才得出证据。一种新技术、新疗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证明比原来的疗法好,才能得到应用。”
邱仁宗指出:当前诸多医疗机构越过临床试验阶段,就是因为利益驱使。“说到底,是医院和医生都想多挣钱,不顾病人安危开展未经证明的治疗。”
多重风险
“目前还没有报道大规模的不良事件,但是这些问题一旦引爆,将极大冲击中国的干细胞研究和可能有很大前景的干细胞产业”
对于绝大多数疾病而言,利用干细胞治疗不仅疗效不能确定,风险也同样未知。
在世界范围内,“干细胞旅游”也风靡一时。国际干细胞研究的权威组织——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指出,很多医疗机构或“江湖诊所”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宣称可向患者提供未经认可的干细胞疗法,能治疗甚至治愈几乎任何疾病,并在网络上发布大量广告,吸引境外患者。
在这个“干细胞治疗旅游”的路线图中,中国是接受境外旅游者最多的地方。“干细胞治疗旅游”的火热与其间的隐患,促成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于2010年建立网站,除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帮助,也向公众提示有关风险。
该组织多次提示,要使干细胞治疗成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待完成;那些在世界各地打出广告,声称能够用干细胞治病的医疗机构,存在安全风险。
风险之一,来自治疗的副作用尚难预料和控制。以糖尿病为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强调,“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尚存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已有的动物实验显示,多种干细胞都可能会导致肿瘤发生;有些干胞移植治疗后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给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等。
还有更直接的风险。“干细胞是否符合伦理规范?来源是哪里?打进去的东西是不是干细胞?培养出来的东西是否经过鉴定?这些都是风险所在。”卫生部伦理委员会委员、前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胡庆澧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
湖北患者张志迅就对其所输入的干细胞心存疑虑,“干细胞袋上没有条码,没有生产商,包装袋也不让我拿走。究竟输的是什么?”
当前各种干细胞治疗中,干细胞的种类各有不同。比如同样治疗糖尿病,455医院用的是异体脐血干细胞,形似输液袋;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则使用的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需要抽取患者血液,经纯化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
“生物谷”网站董事长张发宝博士透露,常用的异体干细胞来源是脐带血,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种是现有的商业性脐带血库,另一种是直接从医院收购。对于后一种,他表示,“有没有人会去检查脐带的供体,也就是产妇自身的健康状况?如果她感染了某些病毒,那么由此培养出的干细胞也可能会受到污染。”
他还透露,因当前技术有限,尽管异体干细胞液体能包装为输液袋形态,但并不能像输液那样长期保存。“有病人需要,就通过飞机空运。”他说,“运输过程中同样有可能受到污染。”
治疗方案本身也具有明显的试验性质。比如,同样治疗糖尿病,上海455医院采用的是静脉输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需进行介入手术,即将干细胞从大腿动脉导管注入。而山东省交通医院运用干细胞治疗自闭症时,则是将干细胞通过腰部穿刺进入。
对此,韩忠朝分析说:“临床方案是不是合适,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合适,用一次还是多次才有效,这些事情现在都不清楚,需要开展三期临床试验进行论证。”
治疗流程同样蕴含风险。以前述浙江患者洪淳之死为例,一位医生推测,其反应属于“超敏反应”,也就是身体对于外来细胞产生了异常、过高的免疫应答。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可以避免死亡。在他看来,医院未要求洪淳在治疗后留院观察,是一个重大失误。
对于成熟的医疗技术,医学界一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临床治疗指南。比如,一项手术后患者需要留在医院接受观察,查看会否发生术后感染等不良反应。这样的“指南”同样建立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基础之上。
从更宏观的意义上来说,风险来自于对干细胞研究领域前景的担忧。目前,张志迅等坚信干细胞治疗是“骗术”的患者正在陆续走上维权之路。一些仍在干细胞基础研究方面寻求突破的中国科学家,纷纷对过早进行干细胞临床治疗表达疑虑。
以《自然》杂志为代表,国际科学界也多次对于中国干细胞治疗的“过热”提出批评,认为中国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将因此受到损害。
对于糖尿病学分会的前述声明和众多批评,医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干细胞研究需要宽容的环境。”一位干细胞临床研究者说,“医学领域的任何一次进步都伴随着风险。”
但“全球医生组织”中国代表时占祥认为:“假如干细胞临床研究和治疗像中国这样开展,会为将来干细胞临床应用蒙上阴影。
更可惜的是,那会使中国干细胞专家们在部分客观的临床研究性观察中获得的成绩前功尽弃。”
在张发宝看来,“目前还没有报道大规模不良事件。但是这些问题一旦引爆,将极大冲击中国的干细胞研究,以及可能有很广阔前景的干细胞产业。”
糖尿病学分会声明的主要起草人、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大龙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当前迫切需要的,不仅是科学家的道德自律,而且是“政府必须想办法弥补监管空白”。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体会(转载 仅供参考)
帖吧内热衷于从事“长生不老”的人士众多,研究的方向多有不同,每一种方法均有充分的理由,都值得尊重!
楼主本人从事干细胞临床应用1年有余,约有80人次接受移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令医患双方满意。
介绍几个典型的例子:
1.截瘫患者移植干细胞后大小便可以控制:
徐 Z华,农民工,工伤致马尾神经横断截瘫,扶助力装置可以行走,但是大小便失禁,小便随时外溢,**不能搏起,性功能丧失。患者外伤后经过多方治疗无效,在珠海进行蛛网膜下腔移植干细胞2次,早期表现为头痛,3日后症状消失,15日后大小便得到控制,每日10次以内。并且**可以搏起,自述可以行使性生活。
常人难以感受徐Z华的痛苦,这样的改善对他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原理:再生神经细胞。)
2.高血压患者的改善:
有 10几位来做抗衰老的老年人,不同程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症,医生及患者均无治疗高血压的计划,但意想不到的结果就这样出现了,移植2—4次,血压变的越来越平稳,顽固性高血压变的容易控制,用药量递减,一部分患者停用降压药,跟踪半年血压没有反弹。(精力充沛,睡眠质量提高,面色由晦暗转为红润等改善本次不谈。)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对人体的伤害很大,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构成极大的威胁。干细胞对高血压的改善意义非凡!(原理: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祖细胞。)
3.面部美容的改善:
干细胞局部移植后,皮肤会变得细腻光滑红润,年轻几岁。这一定有个过程,初期(1---14天)皮肤紧致,而角质层失去弹性性能,导致细小邹纹增多;早期(15---28天)增多的邹纹逐渐减少;成熟期(28天以后)邹纹减少或消失,皮肤细腻光滑红润。
这些变化与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新陈代谢周期有关。
4糖尿病足坏死移植干细胞的治疗:
1 个月之前,83岁的黄LENG架阿婆因糖尿病导致下肢远端缺血坏死。多普乐B超显示下肢动脉血流不畅,远断闭塞。几家三甲医院都要给予膝关节下截肢。在珠海给以干细胞局部注射以及干细胞经股动脉介入移植治疗,3日后皮温升高,色泽由灰白转为红润,15日坏死创面形成新的肉芽组织,疼痛逐渐敏感。目前,创面逐渐愈合,无须截肢。(原理: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发生和生成血管,微动脉血管网建立,改善血液供应,创口愈合。)
糖尿病足坏死的治疗相当复杂,多伴有糖尿病酮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需要内分泌和心血管科医生协作。
干细胞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其他方法做不到的效果,其注定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同时,也看到干细胞的实质是补缺损和修复,与人们的期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比如:干细胞移植的效果与成活率。
有幸拜读徐荣祥先生的组织器官复原理论,充满期待!
有幸请教“有用的哲学”先生一些问题,并多次给予指导!
有幸结识崔中平先生,他是早期应用干细胞治疗脊髓截瘫的先行者!
科学家实验室培育出人体器官 将延长人的寿命
相关搜索: 成功, 北京时间, 人体器官, 实验室, 科学家
北京时间9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表示在实验室培育人体器官或许在几年内就可以实现,现在他们已经开发出超过20种培育人体组织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在实验室培植膀胱、尿道和气管组织并在临床实验中移植给病患。
现在,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实验室培育更复杂组织器官的可能性,包括心脏,肾脏,肝脏,胰腺以及胸腺。这一医学进展将有助于延长人的预期寿命,因为它将极大地缩短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的等待时间。
有关这一成果的详细情况在日前于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抗衰老技术”国际会议上做了报告。会议组织者奥伯里·格雷(Aubrey de Gray)解释说:“我们正目睹一个崭新医学时代的开端,在这个时代,衰老将被控制甚至逆转。尽管这些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不久的将来就将变为平常的技术。”
会议报告人之一,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帕劳·马西阿尼(Paolo Macchiarini)教授介绍了他是如何将实验室培育的气管组织移植入一位患有喉癌的患者体内的。首先科学家们使用一个人工支架构建气管模型,随后采用从该患者身上获取的干细胞进行培育。他说:“这种技术将使我们获得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疗法,从而为数以千计因患有气管疾患而呼吸困难的病人送去福音。”
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多丽丝·泰勒(Doris Taylor)甚至已经成功地制成了一个跳动的人体心脏,方法是从一位自愿捐献者的心脏上剥离死亡的细胞组织并代之以新鲜的鲜活细胞。而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教授肖恩·索克(Shay Soker)则成功获得了“迷你版”的人类肝脏,他运用取自老鼠肝脏的蛋白质“骨架”,并用人类肝脏干细胞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个肝脏。
不过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有一个器官是他们永远也没办法在实验室中培育出来的,那就是人的大脑。但是科研人员也并非毫无办法,他们正在测试一种名为“利美尼定”的药物,希望其有助于治疗亨丁顿舞蹈症,这是一种可怕的脑部退化疾病,它将造成痴呆并最终导致病患死亡。研究人员们希望它能帮助激活溶酶体的活动,这将有助于体内多余蛋白质的清理。随着人的年龄增长,溶酶体的活跃性会降低。
生物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世界经济焦点正从“硅谷”转向“生物谷”,生物经济有望成为继农业、工业、信息化浪潮之后,第四股驱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而抗肿瘤靶向药物、农作物设计、干细胞治疗、种植海藻提炼柴油……蓬勃发展的生物科技正在给生命带来新的希望,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借助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将造福人类健康与生活。基因检测日渐快捷,有望很快飞入寻常百姓家;乙肝疫苗已经可以将接种者的肝癌发生率降低70%;科学家发现某种天牛、黄粉蝶可以帮助无害降解塑料污染;已在国内部分农村推广的新技术多功能健康检查床可以较低的费用完成血液、尿液、心电、B超等全部体检。“低成本+高端技术产品”成为生物产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借助生物科技,城市经济将出现新的绿色增长极。30年后,纤维加工行业植物秸秆用量将达到30%左右,生产过程实现低排放或无排放。而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汽车利用秸秆、玉米芯渣等非粮食原料和林业废弃物生产的酒精作为燃料,真正走向绿色环保。
借助生物科技,向有限资源寻求无限空间,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目前,化学原料的基础是石油,但石油可能在数十年后枯竭,资源能源短缺成为世界性难题。借糖类纤维等生产化学原料,发展生物能源将成为新趋势,各行各业也将通过与生物产业交叉融合,降低生产生活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深圳为例,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城市,深圳早已遇到土地、环境、水与能源资源“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目前,基本没有农田的深圳已向分子育种、转基因技术进发,创设了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9个生物育种创新研发团队。2010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生物医药与互联网、新能源一起成为深圳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将受益于生物产业,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生物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赢得公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只有充分认知生物技术,老百姓才会理解和关注这个产业,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政策扶持生物产业发展,而产业只有发展壮大才能具备经济实力推动研发,消除生物技术不确定风险,为人类的健康、饮食、休闲提供最大实惠。
免疫缺陷:破碎的长城
浙江安吉的一名婴儿在注射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卡介菌病,不幸去世。这将本已令无数国人揪心的疫苗安全问题再次推向舆论热议的中心。经过对此事的调查,有关人士表示,此次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幸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发生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原因在于患儿本身患有一种名叫“高IgE综合征”的免疫缺陷病。患有免疫缺陷病的人群在接受类似卡介苗等活菌接种后极有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感染。那么,所谓的免疫缺陷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免疫缺陷病?关于免疫缺陷病,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该病是由于HIV病毒感染人体,造成免疫细胞功能障碍,无法对癌细胞或病原体产生良好的抵抗力,多数患者最终将死于肿瘤或多种机会致病菌的感染。HIV本身并不致命,但感染HIV后的免疫系统却仿佛破碎的长城,在敌军面前形同虚设。
不过,导致免疫缺陷的凶手可不止HIV一个。根据免疫缺陷的发病原因,医学上将其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PIDD)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IDD)。造成后者的最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等等。很多常见病毒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均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HIV只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罢了。一些做过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来对抗排异,这些药物常常也是造成免疫缺陷的重要原因。
至于先天性免疫缺陷,则多数是由于遗传性发育缺陷所导致的免疫功能不全,这意味着人体的免疫长城在建造时就有了瑕疵。本文开头患儿被诊断的“高IgE综合征”,正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一个罕见类型,它们多已被证实与基因改变有关。科学家们发现,多数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高IgE综合征存在STAT3基因的突变,该基因是一个涉及多种免疫信号传递的调节者,缺乏这种基因的人会有某些炎症反应的反常激活,引起相关组织和器官的病变(如皮肤湿疹、肺炎,念珠菌病、颅缝早闭等);同时,受STAT3基因调控的IL-21(白细胞介素-21,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生物学功能,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信号通路也会因此发生缺陷,其结果将会导致大量IgE的产生。高IgE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存在超过2000IU/ml的IgE(正常人血清总IgE水平大约在数十到数百IU/ml之间),原因即在于此。
疫苗,免疫缺陷者不宜
为什么患有免疫缺陷的人接种疫苗之后,不但起不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反而会染上该病呢?
人体的免疫反应大致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两大类。前者包括皮肤、粘膜的物理阻挡作用、部分细胞分泌的杀菌或抑菌物质以及细胞的吞噬杀伤作用等,类似长城坚固的城墙和城墙上站立的弩手,是针对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应答则主要指淋巴细胞的活动,类似长城内侧的驻军,兵种多样,各有特长。其反应虽慢,但经过调动后能够对来犯之敌形成精确打击,有些还具有记忆能力,是抗击感染的主力。而疫苗即是以抗原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诱使机体产生对特异抗原的主动免疫。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活菌疫苗,正常人人工接种后,接近于一次轻微的自然感染,经过体内巨噬细胞的加工处理,将其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使T细胞分化增殖,能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当机体再遇到结核菌感染时,巨噬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能迅速被激活,执行免疫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但有免疫缺陷的儿童接种卡介苗后,由于无法启动有效的免疫应答,就相当于感染了卡介菌,并发生全身散播。
免疫缺陷病,无法筛查和治疗吗?免疫缺陷的种类非常多,在胎儿构建免疫防线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出生后的免疫缺陷。比如B淋巴细胞发育缺陷会导致出生后缺乏某类抗体;T淋巴细胞的发育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免疫缺陷,还有两者同时缺乏的联合免疫缺陷,后果更为严重。其他的还有补体缺陷、补体太多、白细胞粘附功能降低、吞噬细胞杀菌能力降低等等。因此,想要在胎儿出生前排除所有的可能性,花费的成本会非常高,而且还有许多免疫缺陷病目前尚没有可靠的筛查手段,检查更无从做起了。
虽然还无法筛查,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我们也不是完全束手无策。由于此类疾病大多属于基因病,通过在孕前和产前对双亲家系的遗传病史进行细致调查,能发现一部分基因携带者,也就能预知将来孩子的患病几率。全数检查固然不可能,但有的放矢还是可以增加筛查的效率。另外,疫苗对于先天免疫缺陷的儿童也并非 100%不可接种:已有将麻风腮(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三联疫苗成功接种于高IgE综合征患儿的先例。
此外,在修复免疫长城的努力中,我们也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虽然人们尚未研制出可靠的HIV疫苗,但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已经使得HIV感染者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缓解期。对于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利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重建免疫系统已被证实效果良好。对于基因异常导致的免疫缺陷,采集患者的干细胞,用正常的基因转染之后再回输患者体内,将使得正常的基因产物“生根发芽”,使病情得到缓解。这种疗法已经在部分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身上获得成功。除此之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利用抗菌药物对抗或预防长期感染是目前针对此类疾病的一般手段,对于控制病情也具有一定效果。
干细胞创造爱的奇迹--脊髓损伤患者重获新生
他,是个有情义的东北爷们儿,为给老婆采花摔得全身多处骨折;
她,是个聪明的南方媳妇儿,想尽各种招数帮丈夫康复;
有时候,奇迹真能发生,它需要勇气和毅力,还需要一些 ———
“爱的骗术”
当他发现自己瘫痪后,他绝望了。
可是妻子没有绝望,“只要他能活着就行。”
没有哭泣,没有放弃,聪明的妻子自定一套特殊疗法,一点点帮丈夫学会走路。
她的特殊疗法就是:连逼带骗。
为妻子采兰花,结果摔下山
昨日上午,在解放军第463医院的神经外科病房,身材高大的大军正扶着墙慢慢走,前面一步远处就站着他娇小的妻子小萍,小萍正在训练大军走路。
“再走几步,抓到我中午有肉吃,抓不着吃白菜。”
“切,你老公这么强,还能抓不到你。”
大军今年32岁,辽宁人;小萍今年29岁,浙江人。
大军说:“我们俩是在上海参加婚礼的时候认识的,我是伴郎,她是伴娘,后来她就成我的新娘了。”
大军告诉记者,两人在去年8月举行了婚礼,今年2月夫妻俩到钱塘江的源头爬山,中午时下山,大军看到一束很漂亮的兰花,就想给妻子摘下来,没犹豫就爬上了一个10多米高的小坡,采完兰花他拽着树枝一点一点往下滑,结果在距离地面6米左右的地方,树枝突然断了,大军摔了下来……
“当时他身上好多地方出血,我都不敢碰。地方还特别偏,急救车进山要两个半小时……”小萍说,丈夫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手术结束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医生告诉我,他全身20多处骨折,基本上能折的地方都折了,最严重的是,他的第八胸椎骨折了。”
也就是说,大军瘫痪了,胸骨窝以下都不能动了。
用命赌:丈夫会为她活下去
“人没事老把绝望挂在嘴上,出事后我才真的知道什么叫绝望。医生告诉我让我好好做康复,这样能坐起来的希望有1%。”大军说,当时他听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拖累媳妇儿。
之后的10天,大军没有任何表情,也不说话,没吃过一口东西,喝过一口水,维持他活下来的就是营养针。
与大军的一心求死不同,平时连说话都柔柔弱弱的小萍此时却很坚强,“我没绝望,他摔下山时我就在祈祷,只要他能活着就行。”小萍说,10天的时间丈夫不吃不喝,她哭着求丈夫,笑着哄丈夫都没有用,“最后我拿出了‘撒手锏’。”
第11天,小萍拿了一堆东西摆在丈夫面前,有农药、绳子、安眠药……
“我告诉他,虽然咱俩一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南方人,但感情是真的,这个时候北方人不用讲义气,南方人也不用很现实。我们之间只有爱情了。所以,要是你再折磨自己,我就要伤害自己,这些东西哪样都能要命。”小萍说,其实她在赌,赌丈夫对她的感情,赌丈夫会为了她活下去。
结果小萍赢了。
当天大军哭了一场,中午的时候吃下了出事以来的第一口粥。
“刺激疗法”让丈夫站起来
看丈夫情绪安稳了,小萍把丈夫的病例复印了几十份,之后附上自己的电话邮寄给全国她听说过的67家大医院。
“我就是不想认命,可是得到的回复结果不理想。”小萍说,4月初的时候看到网上的一条新闻,说是一个蒙古族工程师摔伤后半身瘫痪而且母语都忘了,后来经过家人的努力和治疗能走路了。
3天后她就陪着丈夫来到沈阳。4月18日,大军接受了干细胞治疗。
5月初,大军的两条腿都有了知觉,身上也有了力气,小萍开始给丈夫制定“萍氏”康复计划。她制定的康复计划其实就是一种“刺激疗法”,比如突然吓唬丈夫一下,让丈夫下意识地坐起来等等。
终于,小萍自己想出的康复计划一个个成功了,现在大军已经能扶着东西慢慢自己走动了。
护士说:小两口成患者榜样
采访当天,医院来了两个新病人,都是车祸导致下身瘫痪,家人都哭哭啼啼的,护士把他们带到大军两口子面前。“他(大军)入院的时候连轮椅都坐不了,家属不放弃,病人才能有信心啊。”护士说,乐观的大军夫妻俩已经成了病人们的榜样。
医生说:爱和毅力创造奇迹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尹忠民说,神经一旦受损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无法恢复。大军能恢复到现在这样,除了治疗起了效果,家属努力也至关重要。大军妻子每天都会为他做4个小时按摩,从不间断,还有她特别懂得刺激,就是看到丈夫有进步时,想尽办法刺激他有更大的进步。“这些是爱心,也是良药,因为很多时候,爱和毅力真的能创造奇迹。”
聪明妻子的康复疗法
其实,乐观的小萍在关键的时刻拽了丈夫一把,凭借的不仅仅是爱和毅力,还有那么点“小聪明”。
“苦肉计”
丈夫开始吃饭
最初得知自己瘫痪,大军10天不吃不喝,只求一死。
小萍将农药、绳子、安眠药摆在丈夫面前,说:“要是你再折磨自己,我就要伤害自己,这些东西哪样都能要命。”大军于是开始吃饭了。
“吓唬”法
丈夫能坐了
5月初,尽管大军两条腿有了知觉,但想坐起来还很难。
5月10日晚上,病房里没有人,小萍突然说:“啊!窗外有东西!奇怪的东西!”大军听了激灵了一下,居然自己坐了起来。
“假摔”法
丈夫走出第一步
6月,大军能自己扶着东西站起来了,可是始终不敢迈步。
6月12日,对着站立的大军,端着水杯的小萍故意摔倒在地,大军一着急迈开了第一步。
“不走也得走”法
丈夫自己走上2楼
8月初,大军能扶着东西在平地上走了,医院就给他放了4天假,让他回家给祖母过生日。
家在二楼,小萍支走了所有家人,告诉大军:“就我一个人,没法抬你上楼,不然你自己上楼试试……”当天大军果然能自己上到2楼。
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大军重新站立起来
中科院干细胞先导专项“干细胞应用策略的集成研究”项目工作实施会召开2011-9-8 09:39bioboly1#2011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干细胞先导专项项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工作实施会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科大楼300会议室举行。该项目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在本领域中具有深厚研究基础的优势团队,以源自内胚层的肝脏、中胚层的间充质和外胚层的神经的组织干细胞为研究对象,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的干细胞治疗的核心机制,干细胞治疗及其评价体系,干细胞干预疾病的有效组分,调控干细胞的关键靶点和靶向药物以及干细胞病理谱系等干细胞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为切入点,开展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前导的转化型应用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时玉舫研究员主持会议。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生物医学处处长王丽萍、健康科学研究所委书记孔巍到会讲话;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林、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家睿、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生物医学处副处长沈毅、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陈艳莉等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各项目首席: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委书记/常务副所长景乃禾等专家到会指导。 与会领导强调了项目的意义和前景,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提升我国干细胞转化型研究及应用的源头创新能力,使之跻身于生命科学新领域的世界前列,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最终帮助人类实现修复创伤和病理组织、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梦想。 会上,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生物医学处副处长沈毅介绍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先导专项管理办法补充细则》;项目/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分别就研究的总体规划、2011年工作进展和2012年工作计划等向各位来宾和专家做了汇报。与会专家与项目组成员围绕项目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热烈研讨,提出项目应注重临床与基础的深层次合作,围绕项目的中心研究目标,着眼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多学科多系统综合交叉和建成重要技术平台体系,争取获得干细胞研究的重要理论突破和形成临床干细胞治疗重症肝病新策略,实现从干细胞研究基础理论突破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并形成干细胞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干细胞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近期Nature公布了两项这一领域的新成果,分别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完成。
生物通报道:干细胞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近期Nature公布了两项这一领域的新成果,分别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完成。
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Tet3 DNA双加氧酶在卵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获得了卵细胞重编程的机制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受精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为一个合子(受精卵)的过程,是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然而,受精并不是简单的精卵结合。为了形成一个具有发育全能性的早期胚胎,卵细胞需要对来源于精子的父本基因组进行一系列的重编程(reprogramming),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基因组DNA的去甲基化。这种在合子中,父本基因组上的特异去甲基化为何发生以及怎么发生,一直是表观遗传学领域重要的有待解释的问题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 Tet3 DNA双加氧酶在卵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卵细胞来源的母源因子Tet3加氧酶负责父本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的氧化修饰,从而启动DNA的去甲基化,进一步激活Oct4和Nanog等全能性基因的表达。卵细胞内特异性敲除Tet3的母鼠生育力显著下降,其大部分胚胎在着床后发生退化,被母体吸收。此外,Tet3在动物克隆过程中对移入卵细胞的供体细胞DNA的重编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发现提示,动物克隆和自然受精过程很可能采用了同样的重编程机制。该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带来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可能在分子机制上为不孕不育症提供新的诠释。
第二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创造了只带有一套染色体的小鼠胚胎干细胞,这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分析小鼠发育过程中的神经网路。
这种单倍体小鼠为哺乳动物系统遗传学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窗口,也提供了一种更方便快捷分析基因网路的新方法。
(生物通:万纹)
粤港联手加速推进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
本报讯 (杞人时良)“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日前揭牌。该中心的诞生,标志着粤港科技合作又新添一支“生力军”。
“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是中科院与香港大学共同向科技部申报、旨在充分发挥粤港两地在干细胞及再生医学领域的互补优势的研究中心。中心以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最终目标,集中粤港两地相关领域优势,建立具有国际知名度及高度专业化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提升粤港地区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据介绍,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目前已建立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的干细胞相关课题。现在已建成以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为特色,包括转基因大动物模型建立、胰腺发育、肝脏发育、造血、神经、基因修复和化学药物合成等26个研究团队。
香港大学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已经组建了一个150多人跨学科的团队,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具备充分的多样性和高度集中的学科优势,共有22个专题接受香港大学的资助。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大学资助局通过主题研究项目又对两个再生医学项目做出了为期5年的,共计1亿港币的资助。
据了解,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干细胞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和香港大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较强优势,双方已初步拟定心脏再生、血液疾病干细胞治疗、神经再生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再生4个研究方向。
(科技日报)
http://roll.sohu.com/20110908/n318824729.shtml
专家称自体脐血存储宣传存欺诈 商业运作阻发展
近年来,我国脐血库建设特别是自体库发展迅速。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截至目前,自体脐血移植手术寥寥无几,更没有自体脐血库重点宣传的用于白血病治疗的成功病例。有关专家认为,自体脐血存储宣传存在欺骗性,商业化运作对脐血库的长远发展不利。
付费存储孩子脐血已成许多家长选择
由于含有可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初生婴儿的脐带血在最近20多年里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重视。1992年,世界首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在美国建立。1996年,我国卫生部门出台了脐带血库执业指导规范,严格控制脐血库的建立和运营,批准到2010年前(去年出台文件,延迟到 2015年)在京、津、沪、鲁、川等10省市建立脐血库,实行严格的执业资格认证。同时,由于缺乏财政资金支持脐血库建设,卫生部门明确各地脐血库同时建立自体库(缴费储存脐血,只供存储者家庭成员使用)、公共库(免费存储自愿捐献的脐血,可供所有人使用),确立了“公自一体,以自养公”的脐血库发展方针,实行至今。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存储脐血的期限和费用不等。如北京脐血库存储期限为18年,采集费、每年维护费分别为5800元、520元;天津脐血库存期 22年,年维护费比北京库高60元。综合来看,各地脐血库存储期限一般都在18年以上,自体存储脐血的总收费基本在1.5万元左右。
目前,是否付费存储孩子的脐带血已成为许多“准父母”产子前的一道“必选题”。记者采访近两年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南、重庆等地产子的家庭发现,他们基本都在医院接受过存储脐血的宣传材料,一些医院还有脐血库的营销人员现场宣传。在丫丫网、宝宝树等育儿网的“分娩”栏,也都有脐带血存储的板块。从记者采访情况和网上讨论来看,“准父母”普遍不了解脐血应用知识,一些人主要依靠宣传资料判断是否有必要存储脐血。
部分家长反映,他们选择存储自体脐血的主要原因,一是担心孩子将来患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白血病,自体脐血无需检索配型,可作为孩子的“生命保险”。二是家人也可使用这份脐带血,配型比用异体脐血容易。三是存储脐带血附赠保险,如北京市脐血库与泰康人寿合作提供的保险包括最高额度为30万元的脐带血干细胞保险、最高额度为10万元的意外伤害或疾病住院医疗保险等。一些家长说,尽管脐血存储费用过高,但为了给孩子的生命“保险”,也只能咬牙办储存。
自体脐血库宣传回避关键问题易误导
记者拿到的北京脐血库宣传材料列举了脐血干细胞“已经能够治疗”和“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的20多种疾病后称“这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累计高达7.43%”。但据有关专家介绍,脐血库对存储自体脐血的宣传存在误导,回避了几个自体脐血手术应用的关键问题。
第一,18年至22年的存储期限科学依据不足。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所长裴雪涛说,一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脐血所含的造血干细胞数量移植一般只能满足体重不超过40公斤的患者。这意味着大多数10岁以上的儿童将因体重“超标”无法有效接受自体脐血移植。二是储存细胞的可靠性不足。从技术上看,美国当时储存18年的脐血只能有约一半以上的细胞存活下来,能否用于移植,国际上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和实践检验来证明。国内保存的脐血,早期保存水平不及美国。
第二,有遗传性疾病的患儿,其自体脐血的医用价值较小。中国工程院院士、推动建立我国脐血库的陆道培介绍,对遗传性疾病,脐血价值不大,比如先天性白血病患儿就无法进行自体脐血移植。
第三,用脐血移植“治疗”白血病的说法不准确。裴雪涛说,白血病要依靠放化疗来医治,脐带血干细胞只是辅助手段,称能“治疗”白血病容易引起误解。一些造血干细胞医学专家估算,我国的自体脐血库存储量近10万份,但目前国内实施的自体脐血移植手术不到10例,还没有用于白血病治疗病例。
上述信息在脐血库宣传材料和官方网站中并未如实反映。记者就这些问题致电北京、天津脐血库咨询时,客服人员称,脐血的具体医用要在发病时综合多方面情况来决定,医生不一定都选用自体脐血来治疗。但这种反馈也未在脐血库公开宣传中提及。
丰厚利润驱使脐血库发展失衡存乱象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目前的运营模式下,自体库存在丰厚的商业利润,利益驱动自体库迅速发展。
成本与收费有差距。国内自体脐血库收取的采集和年维护费用一般分别为5000元、550元左右。脐血干细胞研究专家介绍,成规模的脐血库存储上万份脐血的设备和运行费用约为600万元至700万元,平均每份脐血的采集、检测等前期设备成本则在2000元左右。
赔付概率低,经营风险小。多位医学专家告诉记者,多数血液疾病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七之间,白血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三左右。即便按远高于实际发病率的万分之一来计算,一万份自体脐血的存储费用约为1.5亿元,即使移植手术失败,扣除存储成本、手术赔偿后,脐血库仍有相当可观的利润。
挤压公共脐血库。由于自体库与公共库巨大的盈亏差距,运作“公自一体”的干细胞公司大多在宣传中“重自轻公”,客观上形成对公共库的挤压。 2008年媒体报道的上海脐血库自体库存储量已近公共库的三倍,而据北京脐血库官方网站信息,2009年新库成立时,其自体库存量达五万份,公共库存量不到一万份。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公共库对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际国内的公共脐血库提供用于异体脐血移植的手术病例均远高于自体脐血移植。公共库规模动态保持在五万份左右时,基本可以满足实施移植手术的脐带血配型需求,但发展10多年来,国内脐血库公共库的存储总量始终达不到这个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胎盘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吸取脐血库发展的经验教训,防止这些新的医学领域出现过度商业化问题,值得重视。
面对目前自体脐血库商业化带来的种种乱象,一是要在肯定脐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发展前景的同时,纠正对自体脐血功能带有误导性的过度宣传。二是拓展公共库的盈利性应用,引导脐血库更加重视公共库的建设。如美国在2009年已启动使用公共库的脐血研制聚合系祖细胞的项目,准备最终用此造出血小板、红细胞,缓解医用血液不足。三是随着脐血库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的增加,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最终实现由公共财政支持公共脐血库,从而进一步规范自体库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