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台游记
2012-4-12 16:42:40
访问量:2808991
姜太公钓鱼台游记
全国太公钓鱼台有十几处,负有盛名者有三:初钓河南新安城东,继钓陕西咸阳城西,后钓宝鸡县伐鱼河谷,即磻溪钓鱼台,以此最为有名。《吕氏春秋》、《水经注》等均有“太公钓兹泉”的记述,历代如李白、许浑、苏轼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游览于此,并赋诗记胜。汉、唐、明、清等代就在此立庙塑像祭拜,历经多次重建。民间亦有“太公背泉垂钓”、“周文王纳谏邀贤”、“武吉伐薪奉母”等许多传说。
怀着对故里先贤的神往,二〇一一年六月盛夏,我有幸参加临泉县政协主席李玉玺带领的姜子牙文化考察组远赴宝鸡,一行还有临泉县当地文史专家、姜子牙文化研究会学者王亮及王林青等,考察宝鸡姜子牙钓鱼台。作为姜尚故里的后人对钓鱼台这一历史古迹自然有更为特殊的情感:对先贤的敬重、对文化的感悟、对历史的凝望、对现实的溯源…....。
一路论天地、谈古今、品人生,妙语连连,旅途的闷热和劳累洒向九霄云外,千里之遥的旅途变得短而又短。李主席的博学、善思和平易深深地感染着我,王亮深厚的历史底蕴打动着我。6月25日出发当天在西安稍作停顿,第二天一早再次驱车奔赴向往的钓鱼台。
一位在宝鸡创业的老乡张友田已是成功企业家,他热情接待了我们,在虢镇高速出口处我们相随同行。穿过虢城,沿经一路的崎岖,上下左右约十几道弯路,中午10点左右到达了目的地。
车停在了风景区外的停车场,当地镇政府武装部长热情地为我们联系了一位景区导游。
景区前方新建一处颇具规模的太公文化广场,迈过仿制的小“金水桥”、汉白玉司马门,六幅巨大的石刻“六韬”竹书分矗两侧,中央一幅巨大的演兵棋盘,让人感受到闲庭帷幄而决胜千里的豪迈。在棋盘前方两侧,四巨幅篆体对联地雕引人驻足,其内容是:“一部封神榜,千古钓鱼台”、“垂钓者何多,酬志人有几”、“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一钓贤逢主、千秋典启人”。
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姜太公的汉白玉雕像。整个造像庄重肃穆,像体大方。姜太公双眼半闭半睁,似在深思,又似在运筹帏幄,一代大将之风跃然而现。两旁,以历代良将韩信、诸葛亮、张良等十哲像侍立。奠定伐纣兴周统一大业的姜太公,早在汉代已被立祠祭拜。公元760年,唐肃宗封姜尚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孔子)比”。一代圣人,稳坐殿堂之上,接受万民敬仰!
沿殿堂东侧向后山行去,过弯道之处,便听见溪流哗哗之声。嘹亮湍急,相撞入耳。凭感觉,知道是当年姜太公钓鱼之溪了。名贯古今的“姜子牙钓鱼、周文王访贤 ”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岸边,一处重新修建的封神台巍然矗立,台前一株二十米高的汉白玉封神榜甚是壮观。
在到达钓鱼台之前的路口,有一座“文王拉舆”雕像,气势很是宏伟,仰目而望,令人敬意顿生。“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经·大雅·大明》)。在这清雅之地所演绎的汤汤圣者之风,足以让后人神魂飘逸、浮思万千……
钓鱼台深居幽谷依山傍水,确是一处绝美胜地。山为秦岭,奇峰耸峙,古柏葱茏;水名磻溪,映碧叠翠,鱼翔浅底。山水之间,庙殿错落有致,重瓦巍檐,巧夺天工。迷人的磻溪峡谷自然景观峰峦叠障,湖光粼粼,翠柏葱郁,森林茂密。溪前,有一巨石像莲座似的端立于溪水乱石中,宽二米,长二米五,石面平阔。仿佛是从天而降,又称“丢石”。北侧石壁上镌刻着“孕璜遗璞”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清代宝鸡知县徐文博所书,含太公钓鱼得璜玉之意。石面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卵石,那是游客花钱买来碰运气的,能将卵石扔上巨石石面而不掉入河里,那就算你交好运了。丢石下边不远的溪流中有处深潭,其潭方方丈余,清彻见底。潭边有一块六、七尺见方的石块,上刻有“钓鱼台”三个篆体红字,想必这里便是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处了。溪边,钓杆离水3尺,于风中轻悠着。据导游介绍:当年,姜太公就是在这儿,背溪而跪,钓钩无钩,离水3尺而钓王候。“宁在直中取,不愿曲中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等等脍炙人口的名言绝句就名出于此。石上的两个双膝凹印,是姜太公整整跪了10年而留下的。如今这石,被称为“跪石”。
与钓鱼台相对应的,是望贤台。据说当年周文王在这儿看望姜子牙。山崖在上,溪水在下,一切一目了然。在那个黄道吉日,素斋三天的周文王,望见白髯飘飘的姜子牙。岁月匆隙间,一位智者在一溪之畔苦觅贤主,一钓10年!这其间,多少失落的积淀、闲凉的执著、睿智的期待无时不在启迪后人。一代大家苏轼老先生在嘉佑七年(1062年),任凤翔签书判官时,游览完了钓鱼台后不禁感慨:“闻道潘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沿阶而下悟圣钓,移步平渡探兹泉,拾级回转觅丢石,沿岸登山敬贤堂。雄伟壮观的姜太公庙在丢石右上方的河岸。周文王庙,由姜太公庙盘山而上即到。文王庙依山而建,有记载始建于汉武时期,原太公于周朝文武二王和在一庙,太公在前堂,文武王居中后堂,唐贞观初年太公庙从周文武王庙中分离新建,明嘉靖年间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庙前正立着4棵40余米高的千年古柏,枝杆粗壮,根深叶茂,四季常青,传为唐代所植。周文王庙建筑独特,隔河山腰,松荫环抱,房屋出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庙堂重瓦危檐,布局严谨,巧夺天工。还有规模更加宏伟的武王庙和武吉庙。而据钓鱼台碑的记载,这里自唐代设神修庙,计有庙宇、祭堂17处,殿、廊、搂、台共40余间。庙宇之中,圣像栩生,楹联牌匾,风雅跌宕,哲故神传,图悬壁檐。置身其中,犹如漫入历史文化的浩海。
转眼到了日偏午后,还有不少景致未能亲往,诸如磻溪峡谷、百米瀑布、万神宫、乞子崖、八角亭、水库等等,只得听凭导游简介,留一点遗憾待来日重游。
临泉县地方志 张少山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