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途旅行车
2012-3-2 10:11:26
访问量:2833341
这是一辆装于2006年的旅行车,也是我的第一辆长途旅行车。这篇文字也放了2年多,现在才翻出来,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装车的过程。(之前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拍了很多细节图片的,但是现在找不到原图放什么地方,所以只能上一张整车满负荷的图,抱歉!不过,大家稍后就可以看到我第二辆旅行车的细节图,更棒的!)
鉴于国内没有理想的旅行车卖,我只能开始了漫长的装车过程,但这过程并不因漫长而觉得痛苦,反而让我从一个门外汉,慢慢看到一些门道,摸索着走进单车的世界里!
记得一开始,是找一位朋友带我们到广州较为专业的一家单车店装车。半天下来,两辆崭新山地车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了旅行的需要,我们还加装了后货架、脚架,虽然在常人眼里多了这些东西车子就平凡、土气了很多,但是我跟老板说我们最重要的是实用、结实。恰逢这天是西方的愚人节,我们装车之后,打算每天从番禺骑车回广州上班,单程的距离大概在18-28公里(那时我女友的公司比较远,有28公里左右的路程),听起来很像是在愚人愚己!但我深信一句话,心动不如行动!当我有了骑车旅行的想法后,就要马上付诸于实行,这是我做人的一贯作风。但在广州车友的圈子里,长途单车旅行的人比例很少,可能是因为长途单车旅行太耗时间,在大都市里没多少人能耗得起!要想问到如何去组装一辆可以伴我们走遍世界的单车,更是没人能回答,就像在车店里,老板、装车师傅都不是长途车友,并不知道长途中会遇到什么情况,哪些配件可以应付各样情况(并不一定是贵的配件就能应付)。所以在一开始我们装的两辆车都有很多地方需要换零件。在我记忆中只有变速系统和制动系统没有换过,其他的都换了。现在把我的亲身经历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准备自己组装旅行车的车友一些参考。
车架
车架是一辆车主要部分,结实、耐用是它的基础,但它的尺寸更是我们应该首要关注的。因为一个太大或太小的车架会影响到我们的骑行姿势,长时间处于一个不恰当姿势,会导致劳损。我的车换了1次车架,从原来的Apollo换成现在用的Schwinn,原因是Apollo的车架对于我来说稍大了一点。至于在材料方面的选择,可能讨论最多的就是旅行车该用铝架还是钢架的问题,这其实并没有最佳答案。因为两者均有其优缺点,例如钢架的可修复性就比铝架要好,在边远落后的地区还可以找到烧铁焊的,但就很难找到可烧铝焊的地方;在负重骑行的情况下,铝架会感到有点软而钢架不会;但钢架在减震能力方面就比铝架要差!至于大家所关注的强度问题,我觉得跟品牌、厂家的工艺水平有关,并不如大家所说的钢架一定优于铝架,世界顶级的环球旅行用单车厂牌Koga,它就是选用铝架的!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旅行车就非钢架莫属,而且在中国想找到好的钢车架相当困难!我现在用的Schwinn是铝合金车架。对于旅行车来说最好在车架上有预留多个装水壶架的螺丝孔,一般可装2个水壶架,甚至有3个的位置。一般现在最适合做旅行车架的是山地车架,因为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行车架卖,要注意虽然车架上有两个水壶架的装配位置,但山地车架内三角的位置很窄,通常只能装一个,所以要小心选择。
单车与骑行者身体亲密接触的3个点之一,在长时间的骑行考验中,舒适性应该是放在首位,而车把作为旅行车的方向盘,它的操控性能也不可忽视。在装车时,车店帮我装了个DownHill用的特宽燕把,那操控性能真的没的说。当然,你想想冲下山这么高的速度,操控性不好的话,不就……广州有句俗话说得好:“针无两头利!”,车把太宽,握把的手就分得太开,时间长了,肩、手臂、手腕就会比较酸痛。后来在广州某资深车友那里见到M型车把,觉得很像小时候骑普通单车的车把,于是把它换到我的旅行车上,还把着它完成了500多公里的广州-阳朔的旅行。由于手把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肩膀不会酸痛,但也因为M型车把不方便安装副把,导致不能变换握把位置,掌根、手指会有发麻现象。之后又本着一试的心态,到捷安特买了个旅行把(也叫蝴蝶把),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所说到的那样不好操控。我进行了1300多公里的骑行测试(广州-海南岛)没有发生手麻的现象,由于它可以变换多种握把方式。唯一的问题就是捷安特这款旅行把在设计上有点翘手,刚开始时会有点不习惯。说到这里,敬请留意你的车架的长度,我在换蝴蝶把的时候已经换了根长的把立,因为蝴蝶把刹把的位置会比直把、燕把的靠后5-10厘米,这样会直接导致身体不能舒展开,手臂与躯干不能达到最舒适的状态。我在07年的五一节骑车到广东的韶关,途经了很多盘山公路,发现爬坡时不好发力。总结问题所在是第一,车把与鞍座的距离不够,第二由于蝴蝶把的外形结构导致发力时感觉偏软。为此,回到广州后,又换回了有小角度(5度)山地直把,外加一对小牛角转换握把姿势。这时感觉到身体得到适当的舒展,骑起来明显觉得舒服多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升级配件时要考虑到整车的尺寸,切记!总而言之,各种车把都有其优缺点,最主要是和整车的尺寸搭配,否则再好的车把都不好使。
前叉
旅行车要不要装避震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富争议性的问题,很多资深车友说非硬叉不可。我就觉得并不是绝对的,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构是否复杂、维修是否方便;第二,舒适及安全性;第三,经济承受能力。硬叉无疑是结构简单、不用维修(要么就断裂了!),但走在石子路上就不会有舒适可言,而且安全也会有所影响,为何?长时间的剧烈颠簸会导致手部发麻,如果突然发生紧急情况就会影响控车、刹车的时机;再者旅行车通常有装前货架和前驮袋,驮袋的重量、车子弹上弹下的回复力全由硬叉吸收,没能得到恰当的缓冲,久而久之也使金属疲劳,影响到骑车安全!如从经济承受能力方面考虑,硬叉无疑比避震叉经济实惠,特别是一支好的避震叉要上千块,这使很多国内长途旅行车友望而却步。刚装车时我也像众多旅行车友所想的一样,我装了个硬叉,但车店里只有铝叉,没有钢叉。经过2个月的实践,我做出了要换避震叉的决定。因为我家离上班的地方有18公里,而且要过一座2-3公里的跨江大桥,但桥上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只能上狭窄的人行道上骑,即使路面还算比较平坦,偶尔有些破损的小坑而已,但已经感到手部挺颠簸的。因此我考虑到长途旅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路况,比其城市里的路不知道要差多少倍了,所以为我的旅行车换上了结构简单的Suntour油簧避震叉(可锁死),手上的感觉很明显:第一,颠簸路段握把明显轻松了;第二,扛车上楼时感到车头明显重了许多!对于旅行车来说,重上几斤不是个问题。
前货架
对于短途旅行,或者作为信用卡旅行者(这是一个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名词“Credit-card tourists”,就是轻装骑行,速度快、每天都是赶到城市里的酒店吃住,什么都不用带,只带一张信用卡!每天酒店都提供洗衣、干衣等服务?这……我连想都不敢想啊!)来说,前货架显然是没用的,而且装了之后车子笨重了、又不美观。但我是打算骑着我的爱车穿州过省不间断地旅行,所以我所携带的物品有很多,略略算了一下有100多件东西,从夏天穿越到冬天,从城市跑到荒野,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样样具备,为此我车上总共有7个包,分布在车子的前后左右。前货架无疑对超长途旅行车来说是必备的,而且当旅行车满载的时候,如果只有后货架装有行李,车子明显是重心偏后,骑起来感觉很不稳妥,老觉得车头很晃。而有了前货架的装载重量后,车子变得十分稳健,可能只是在开始起步的时候会有点不适应,但当你骑上去运动起来后就感觉很良好!由于在国内没见到有专门为避震叉而设计的前货架卖,只能从美国订了一款回来(品牌是Delta的)。它除了每边两个的固定夹箍外,它还特制了一片连接片与刹座的螺丝相连,使到货架处于一个稳固的平面内(三点确定一个面),这样它觉得还不够稳固,再于货架前端加上一条拱形加强支撑管(可选安装与否),减低两侧货架由于晃动、松脱卡到辐条上的危险。
后货架
在组装我这台旅行车时,让我深切体会到在国内想买到专门为长途旅行而设计的单车用品少之又少:没有结实、耐用的前后货架,没有专门长途旅行用的真皮鞍座,没有长途旅行专用的外胎……就以安装我的后货架为例,一开始到车店里选了一个那里面最结实的国产铝制后货架来安装,装好以后用手摇一下,有晃动,资深店员告诉我是这样的:“它上面标注最大承重为25kg,但实际上你最多放15kg上去,否则颠簸后很容易断裂的,而且千万别用于搭人!”我为此深感苦恼,我的行李远不止这个重量,而且它与车架的连接点实在是让人担忧。为此我转悠了很多的专业车店,最终在一家由香港人在广州开的车店里找到一个美国Trek的铝合金后货架,它的焊接较之前国产的货架为好,但承重也只是22.7kg,而且连接座柱是两条钢片,导致后货架会摆动,因为它也不是为负重旅行车而设计的!后来在网上看到很多环球旅行的老外都在使用德国的Tubus铬钼钢货架,于是把心一横,一咬牙买了个回来(100多美金啊,这可是过千人民币啊,可以买辆车的价钱了!)。安装起来十分方便,因为有多重调节,能很Fit我的爱车,而且不管你怎么摇,都纹丝不动,负重的情况下在颠簸的路段狂奔也没有任何晃动、受损的现象,确有物有所值之感!奉劝各位长途旅行的车友,货架一定要选质量好的来买,否则途中货架断裂了,就什么心情都没了,行李连捆的地方都没了。颠簸跟负重这两大隐性杀手是货架断裂的主要原凶。你想想如果要你连续骑上20天不休息,你的腿、膝盖都会劳损受伤,金属也一样,货架天天扛着几十斤重的驮袋陪着你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也会金属疲劳。所以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得看厂家的工艺和用料的好坏呢!
轮组
刚装车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概念!只是之前从一些网站上得知旅行车最好是26’的轮子,但是为何?懵然不知!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和车店老板娘的游说中,装了一对久裕的碟刹轴皮(连前后快卸杆)、Black Eye的32孔轮框、黑色不锈钢辐条的26’山地轮组。骑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对自行车方面的零配件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26’是世界很多地区(包括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都在使用的标准,而700C是欧洲的旅行车的标准,更好理解地说,就是现在通常说的公路车的轮组尺寸。这对于我来说是装对了尺寸,与我的目标(骑车游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相吻合。而问题也随着知识的增长呈现于面前,第一为何要用碟刹的轴皮而不用V刹的轴皮;第二为何不使用承重能力更好的36孔轴皮和轮框呢?于是我问了很多前辈,得出的结论是换Shimano LX的V刹36孔前后轴皮,36孔意味着可以多装4根辐条,意味着有更好的承重能力。从国外的资料看到,有些老外甚至把双人车的轮子(更多更粗辐条的轮组)拿来装旅行车上。
Tips:如果你装车的预算有限,请务必把钱省下来买好一点的前、中、后三轴,否则你有再好的变速系统车子一样跑不远!
外胎
外胎的类型很多,但在国内能选择用于长途旅行的并不多,因为基本上没有这类型的轮胎卖,我第一对外胎是车店帮装的建新山地胎,钉齿的深度并不大,宽度是1.95的,走起来还不算太吃力,走沙地等松软路段,也不见得十分麻利,很一般的外胎。没多久我就在换轮组的时候一起换了正新的“光头”胎,所谓“光头”胎就是轮胎中间部分没钉齿,只有些小槽,走起来磨擦力相对小一点,在柏油路上比山地胎跑得快一些,轮胎两侧有钉齿可以防止拐弯时滑倒。这条光头胎陪我跑了2~3000公里。在跑完海南回来后,发现前胎的侧壁有个地方鼓出了一点,细看原来是侧壁的纤维磨损了一点,内胎马上趁机在薄弱部分鼓了个小肚子来。本想不理它,后经资深车友提醒,说要马上换外胎了,否则再鼓出一点,内胎就从这里炸了,那就内、外胎一起报废了!于是我就换上的第三条外胎,这是从国外买回来的德国Schwalbe的长途旅行车胎,橡胶中加入防弹短纤Kevlar,使外胎更耐磨,足以应付各种崎岖难行的路段。它在两侧都有1圈反光涂料,使夜间骑行更加安全。顺道说一下外胎的尺寸,我这里指的是宽度,个人觉得1.75-1.9就足够了,当然轮胎宽度越大,它与地面的磨擦力就越大(宽度大的外胎适合跑泥泞、松软的路段,但走柏油路就费力),它所能承受的重量也越大(以Schwalbe给出的数据为例:1.75的外胎承重为125Kg,而1.9的外胎承重为140Kg)。
Tips:外胎所标注的价钱是1条的价钱,并非1对!
内胎
很多人都只会关心买什么样的外胎,却忽略了内胎及其配件选购的重要性。只要你用打气的内胎,那么在长途骑行中扎胎、爆胎的事情肯定避免不了。在这里我推荐各位长途车友使用了两个小配件,它可以减少扎胎、爆胎的机会,延长内胎的使用寿命。一个是轮框垫,另一个是轮胎垫。轮框垫是垫在轮框与内胎之间的一条窄窄的胶布,它是贴在轮框的凹槽里,避免辐条螺帽与内胎相接触,减少内胎被辐条扎破的机会。专业的自行车店里有专门的轮框垫卖,也可以自己用3M的电工胶布在轮框上粘2-3圈保护内胎。轮框垫是保护内胎的内侧,而轮胎垫则是保护内胎外侧的配件。它的作用是减低路面上尖锐物对内胎扎、刺的伤害程度,因为它是垫在外胎与内胎之间。以前的车友是剪一条帆布垫在内外胎之间来防刺的,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内胎我研究不多,但还有一样重要的参数你一定要搞清楚的,就是气嘴的类型。现在市面上大致有3种:美嘴、法嘴、英嘴。因为这关乎到你所带的打气筒是否适用。美嘴就是汽车、摩托车使用的气嘴,打气比较方便,大部分山地车都在使用它,我也是!
Tips:轮胎垫在市面上叫防刺胎垫,通常是2条一个包装,国内能见到的品牌是法国的Zefal。
本帖最后由 cindyli 于 2009-8-30 00:44 编辑
制动系统
我选用了V刹制动,原因是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更换刹车皮容易,而且价格相对于碟刹来说便宜。我装的是Avid的制动系统:
l
刹把Brake Lever(Avid FR-5)
l
V刹Rim Brake(Avid Single Digit ⑤)
变速系统
老廿八也能跑长途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灵活、准确的变速让你在旅途中能轻松应付各种地形,这个也肯定没人会有异议。记得刚骑上新装的车子的时候,感觉到它是那么的灵动,那么的安静、流畅!因为我读书时骑了6-7年的普通单速自行车,是那种不是刹车有问题,就是脚踏掉剩一条铁棍难以蹬踏的,或者是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破车。在这强烈的对比之下,我觉得变速系统是旅行车必备的配置。
变速系统里的零件是我的旅行车上唯一没有更换过的零件,它们分别是:
l
指拨Shift Lever(Shimano Deore XT SL-M739)
l
前变速器Front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M570)
l
后变速器Rear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FD-M570)
作为旅行车上用的变速系统,Shimano的Deore LX足以应付,它有极佳的稳定性,故障率极低。在途经不断起伏的丘陵、山地时,一天要变档上百次,如果变速器的质量差,没多少天变速自行车就变成单速车了。
传动系统
在我的旅行车的传动系统中,由于真正磨损而更换的零件是链条,我的KMC链条在跑完了5000公里后正式宣布退休,换上了Shimano的HG-73。开始时,链条问题我也不懂,朋友帮我换上HG-73,说是好链条。后来发现其实HG-73是9级飞轮使用的链条,我的飞轮是8级的,并不匹配,导致出现轻微的跳链现象,所以我换回了低一档次的HG-50。我的经验就是要相匹配,不是高级就好!我车子上的中轴从刚开始的VP方轴,换成更耐用的Shimano UN52。通常车店为你装车,最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就是中轴,因为它不是露在外面,好与坏看不出来。或者说你的预算不高,而且你对车件不熟的时候,店员就会把预算打到其它他们想推销给你的零件上,然后随便帮你挑个最便宜、不耐用的中轴给你装上,务必注意!而且要留意中轴的长度,太短或太长的话都会影响牙盘与车架中轴位置的距离,直接使到前拨链器与链条间有不可调和的摩擦,发出“铮铮”的声响,缩短链条的正常使用寿命,在这些情况下必须更换合适长度的中轴。为此,请找专业的装车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Tips:还请大家留意一下曲柄的长度,一定要选择合适自己的长度,太长的曲柄使你在蹬踏时更加费劲,而且不能在最佳位置发力蹬踏,即在曲柄与地面平衡时,前脚的膝盖不能与脚踏轴在同一垂线上。
我的旅行车的传动系统配置如下:
l
牙盘Crank Set(Guess)
l
飞轮Cassette(Shimano HG50-8)
l
链条Chains(Shimano HG-73)
l
中轴Bottom Bracket(Shimano UN-52)
l
前轮轴Front Hub(Shimano Deore LX HB-M563)
后轮轴Rear Hub(Shimano Deore LX FH-M565)
鞍座
前面提到过人与车亲密接触的3点之一车把(与手掌相触),现在要说的部位就是与我们臀部相贴的鞍座了!又大、又宽、又软的鞍座是否称得上一个绝好的长途旅行用鞍座呢?答案是“No”。那为什么人都会觉得大、宽、软的鞍座会很舒适呢?我想这是缘于对沙发的眷恋。试想一下,你会在沙发上挪来挪去吗?沙发给你的舒适缘于你处在静止的休息状态。太大的鞍座与你的臀部接触面积自然增大,在通风、散热方面的性能肯定有所降低,搞不好容易出“尿布疹”呢!太宽的鞍座使你的大腿内侧增加没必要的磨擦!太软的鞍座使你的臀部陷入鞍座内,导致散热困难和增加磨擦!我在开始装车时也没什么头绪,就随便装了个WTB。开始骑的头一个星期,胯骨搁得很疼(这是新手必经的一个过程,不管你用什么样的鞍座!),后来慢慢就习惯了,这只是每天骑1个小时20公里左右的路程。随后又利用周六日去一些近距离的市郊拉练,一天100公里以内的骑行,又觉得胯骨磨得很难受!为此,我想换个好点的适合长时间骑行用的鞍座,问了好多家专业车店,都没有适合要求的,只能从网上了解国外的长途旅行者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鞍座,发现大部分长途车友都是用英国的Brooks。Brooks是英国百年鞍座制造厂牌,是以生产真皮鞍座著称,它的鞍座基本上成为国外旅行车上的标配。我买的款式样子看上去很土,真皮下有避震弹簧,跟老式自行车上的鞍座一样,只不过它是由一整块厚牛皮制成,周边打上结实、粗犷的黄铜铆钉。我进行了500公里的广州-阳朔的长途骑行测试,感觉到十分舒适和透气。它的前端(裆部稍前的位置)十分狭窄,大腿内侧不会磨擦到鞍座的两侧,而且整皮打磨得非常光滑、没有缝线等结合位置,这就使到裆部与鞍座的磨擦减到最少。唯一的问题就是避免打湿真皮,否则皮面会变软,此时受力就会变形(雨中继续骑行的话)。可以使用防水的鞍座套加以保护。
脚踏
脚踏是人车接触的第三个点,这也是我换得最多的一个零件,缘何?请听我娓娓道来。刚装车的时候我是装了Wellgo的M20轴承脚踏,骑了一段时间后,换了Shimano的PD-M324两用自锁脚踏。因为听说用自锁可以纠正不良的蹬踏骑行动作,还可以减少膝关节的损伤,所以就换来试试,并非因M20有何不妥。装了自锁脚踏,势必增加了“负担”,这来源于精神和经济两方面。经济不用多说,肯定要买双自行车鞋,加装锁片(这可是跟鞋分开买的呦!)才能使用自锁脚踏,当然Shimano的这款两用脚踏也可以穿普通鞋来骑。至于精神方面的负担就从第一次摔倒后产生的,那次是第一次停车的时候,作为新手的我自然反应就准备放一只脚到地上维持平衡,但此时就出问题了,脚依然被鞋子牢牢地锁在脚踏上,而车子此时因为没有了动力失去平衡正向一侧倾倒,电光火石之间又作了2次尝试,但最后还是上演了一幕很搞笑的场面就是连人带车慢慢地摔倒在地上。其实我是知道如何从自锁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但脑海中还未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所以还是本能地直接抬脚下车,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躀下、躀下,就惯嘎啦!”这是我们笑谈用自锁的方法。(躀,广州音字,意思是摔倒。下,一下的意思。嘎啦,语气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了”。整句的意思就是摔多几次就习惯了,就会用了!)后来觉得自锁的潜在危险性比较大,又换回水平的大脚踏Vp 505,这款脚踏很便宜,但是走钢珠、非轴承结构。在环海南岛的骑行测试中,由于雨天及长时间骑行(连续骑了20天),脚踏发出很刺耳的“吱吱”声。后来加了润滑油,还是未能完全解决。为此,我回到广州后又换上我的第四副脚踏:Wellgo Mg-1镁合金密封轴承大脚踏,踏板的每个表面还有9枚可调深浅的防滑螺丝,防滑性能很好,只是不小心刮到脚肚子,或打到胫骨上的话,那就……换上后,“吱吱”声完全消失,还我一辆“健康”的自行车。
Tips:因为有毛病的车才会有异响,只要一听见异响,请你马上下车找出声音的来源,把造成声响的问题解决掉,否则你的车子就会延医失治了,切记!
本帖最后由 cindyli 于 2009-8-30 00:52 编辑
安全用品
喇叭
在繁华的街道上骑车,喇叭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安全装备,特别是在一些没有交通安全意识的小城市里穿行,这是提醒行人和车辆有你的存在一件法宝。试过了小铃铛和橡胶喇叭,发现警醒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特意买了个号称全球最响的自行车喇叭,美国Delta的气喇叭。它是通过释放储气罐内的高压空气(罐内的高压空气可通过打气筒注入),从而产生可高达115分贝的喇叭声,无需电池及化学反应,当罐内空气耗尽时可重新注入,既环保又可达到喇叭最强声效。我想这喇叭声响在野外也能吓退一些小型动物的滋扰。
倒后镜
有资深车友说,扭过头来看一样能看到背后的情况,还可以活动一下紧张的颈部肌肉。此话不假!但对于长途骑行来说,还是会有安全隐患。通常什么时候会看背后的情况?第一,准备超车时,你要看看身后有没汽车擦肩而过;第二,骑行中想看看身后的队员的情况。这时如果我们把头扭转90度看背后的情况,身体、车子原来的平衡就会改变,车子就会随头部转动的方向轻微转向,这样就很容易跑到机动车道或奔沟渠里,所以我还是买了倒后镜。第一副倒后镜是美国Topeak的副把暗藏式倒后镜,很好的设计既是一对副把,又是一对小巧的倒后镜,可惜就是视野范围太窄,要一段时间后才能习惯,并且角度不好调节。后来又换成日本的Takatsu硬杆倒后镜,也是窄长的镜片,幸亏是球面镜,视野有所拓宽。这里为何强调是硬杆的呢?因为我女友当时使用的台湾产软杆的倒后镜,纤维圆形镜,在较为平整的路上都会乱抖一通,很难观察到后面的情况,所以支撑杆一定非硬杆莫属,而且纤维片容易刮花。最后找到德国的B&M的倒后镜,很完美的一副倒后镜,视野很好、镜片很清晰!
安全车灯
你长途远行如果没有安全车灯的话,我劝你就别跟人家说你去旅游,直接告诉他你要去仙游得了!因为在黑夜中骑行不单只是你能不能看到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路上跑的庞然大物——汽车能不能看到你才是关键。前灯是让你看到路况和对头车知道你的存在,而尾灯就是提醒你身后的车辆你正在路上骑行。有人说,我不会骑夜车就不用装安全车灯啦!错,大错特错。
l 1、山区的路多为穿山而行,过隧道是常事。那种黑比黑夜还恐怖,可以伸手不见五指。隧道内通常很狭窄,没有设计自行车道,可以骑车的只有在那高于路面、狭窄的维修人员工作通道上,而这条道通常是年久失修,比较多坑洼。再者,有速度快的大车经过时所产生一股很强的吸力。在这众多危险的情况下,没有安全灯照明,简直就是穿越“生死隧道”!
l 2、有时在陌生路段无法预计时间和距离,例如到了盘山公路的山腰中间,天快黑了,你也不可能在路边搭帐篷睡一晚,肯定要离开这个一边悬崖、一边峭壁的危险之地,那就被迫要走夜路。我个人使用的前灯就是以头灯代替,因为在旅途中所带的东西最好能一物多用,头灯可以在露营时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而且在骑行时能更准确地看清路况(头朝哪看,灯就照到哪去)。如果那些固定在车把上前灯就只能固定照在车子正前方3-5米的距离。我使用法国Petzl的Duo双光源头灯,有可以照射100米远的卤素强光灯泡,这是骑行中使用光源模式;还有3个LED的省电、长效的光源模式,这是在露营时使用的。我的尾灯是直接装在后货架上的德国B&M 4D电池尾灯,4D就是能从正面(即车子的背面),两侧及顶上4个方位看到非常醒目而具警示能力的红光,而且发光面积达到12*6cm,远大于现时市面上销售的小LED安全尾灯。
l 3、长途旅行车用的车灯最好使用通用的电池作为电源,如可充的5号或7号电池,不要使用特殊的锂电电池。
反光片
车子上有很多可安装反光片的地方,例如后货架尾部、座柱之上、后挡泥板正后方、脚踏的两个立侧、轮子的辐条之间、头管的正前方等的地方。其实这都是为了夜间骑行安全而设计出来的,并非可有可无的配件!例如最易被人遗忘的就是辐条之间的反光片,其实整车在出厂前都已经安装好了,现在买车的车友都觉得难看、不够酷而把它们丢掉,实则可笑又可悲!因为自行车在横过马路的时候,上面所说的众多反光片中,只有辐条之间的反光片起反射作用,提醒汽车驾驶员你在路中央。没有的话只能在听到尖锐的急刹车的声音或者“嘭”的一声闷响后,他就知道亲吻了你和你的自行车啦!我的前后轮上面都有两片Cateye的反光片,Wellgo的脚踏上也配有反光片。
前挡泥板
我个人认为前轮的挡泥板不单只担当保持清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在雨天抵挡前轮带起来的水飞溅到眼睛里、泥泞的路段抵挡泥沙飞溅到眼镜上遮挡视线的安全作用。我是单独使用的前挡泥板,而且是买简易固定在三脚架的下管位置的Zefal橡胶挡泥板,因为这样的挡泥板不会在泥泞的路段让泥巴卡到轮子与挡泥板之间,导致车轮被卡死,造成摔车!
水壶架
我第一个车架是Apollo的山地车架,只能装一个水壶架,后来我换了Schwinn的车架就有两个水壶架的位置。开始的时候装的是铝的水壶架,发现在骑行中取放水壶有困难,而且把水壶的外壳刮得很厉害,我害怕没用多少次就把水壶给刮漏了。于是换成了现在用的Trek的工程橡胶的水壶架,它的硬度和弹性恰到好处,既可固定住水壶,又令取放方便。它选用的橡胶里面掺杂不少的“筋”,是它强韧的原因。因为我用的其中一个是美国Nalgene的OTG直身单车水壶,所以我要把水壶架上面那个突出的卡位锯掉。那次费了很大的劲都没能直接用刀子切下来,最后只能用烧得通红的刀片把其镕切下来。长途旅行中需要饮用足够的水,为此帮我的旅行车加装了第三个水壶架,考虑过很多的位置(上管、底管、座柱、鞍座后方、车把),最终只有把立有足够的空间,加装了日本Minoura BH95外加水壶支架及Trek的工程橡胶水壶架。这个位置的确不错,不会使车把左右重量不平衡,而且在取放水壶时也很方便。
码表
市面上码表大致上分为两种,有线的跟无线的。我在考虑性能稳定及电池寿命这两点后,决定买有线的。现在的码表功能十分多,但我觉得在旅行中使用最主要有骑行里程、骑行时间、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里程、总时间这几个功能就足够了。我用的是Sigma BC-906。每天晚上把当天的骑行里程、骑行时间、平均速度、最大速度记录下来后就将其归零。
我的环球旅行车配置:
1)
车架Frame(Schwinn Frontier)
2)
避震前叉Suspension Fork(Suntour Nex4500)
3)
直把Handlebar(Amoeba Vitra 580mm)
4)
把套Bar End(Amoeba Vitra)
5)
把立Stem(Bontrager 90mm 17)
6)
抽芯(Amoeba D230)
7)
刹把Brake Lever(Avid FR-5)
8)
V刹Rim Brake(Avid Single Digit ⑤)
9)
指拨Shift Lever(Shimano Deore XT SL-M739)
10)前变速器Front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M570)
11)后变速器Rear Derailleur(Shimano Deore LX FD-M570)
12)前轮轴Front Hub(Shimano Deore LX HB-M563)
13)后轮轴Rear Hub(Shimano Deore LX FH-M565)
14)车圈Rims(Sunrims 26” 36H)
15)辐条Spokes(黑色不锈钢)*36*2
16)反光片(Cateye)*2
17)车圈垫Rim Tape(Zefal)*2
18)内胎Tube(Decathlon 26” 美嘴)*2
19)外胎Tires(Schwalbe Marathon HS-368 26”*1.75)*2
20)轮胎垫Tire Liners(Mrtuffy 41702 Sv 26*1.5-1.95)*2
21)前轮挡泥板Front Mudguard(Zefal Croozer Ⅲ)
22)座管Seat Pillar(Φ26.8)
23)座管夹Seat Clamp(Amoeba Φ31.8)
24)鞍座Saddle(Brooks Conquest)
25)鞍座防水套Saddle Cover(Brooks Velox Saddle Cover)
26)中轴Bottom Bracket(Shimano UN-52)
27)牙盘Crank Set(Guess 175)
28)脚踏Pedals(Wellgo Mg-1)
29)飞轮Cassette(Shimano HG50-8)
30)链条Chains(Shimano HG-73)
31)链贴Chainstay Tape
32)水壶架Bottle Holder(Trek Bat Cage)*3
33)外加水壶支架(Minoura BH95)
34)前货架Lowrider(Delta MegaRack Shock Treatment Suspension Rack)
35)后货架Rear Rack(Tubus Cargo)
36)安全尾灯Rear Light(Busch & Muller 4D Toplight Permanent Battery Taillight)
37)倒后镜Mirror(Busch & Muller Mirror Cycle Star 901)
38)脚架Kickstand(八字型中间支撑)
39)码表Computer(Sigma BC-906)
40)密码锁Lock(Sigma SL350)
喇叭Horn(Delta Airz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