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的县衙座落于古城中心的衙门街。
资料所载,县衙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常平仓又叫钱粮厅。西侧线由南至北有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
要进衙署,需先通过衙署大门。
门是登堂入室的必经之所,县衙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在封建社会实际上同时也是司法机构,如此重权在握之地,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县衙又叫衙门。可见“门”对县衙的重要性,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所以衙门难进,俗话说“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由此可见,要进衙门,得有经济做保障。
衙门东侧置一大鼓,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知县听到鼓声立即传唤击鼓人,上堂受理。如果案情重大,知县会立即升堂审问。若事情细微,即行刑讯,以肃法堂,可以想像,当时击鼓鸣冤也是要担风险的。
在衙门的大门外有一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这副对联其实也是告诉老百姓要体谅知县的为官不易,无事莫登三宝殿,也警告老百姓进这门要慎之又慎,一个不留神,赔了夫人又折兵,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衙门还是少进的为妙。
穿过大门,就进入县衙的第一进院落,可看到东西各有窑洞六间,取六六大顺之意,这就是赋役房,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是收取赋税钱粮的场所。
进入仪门,到了县衙的第二进院落“六部房”,中央称“六部”,地方称“六房”,六房对称设置,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六檩硬山前廊式。
大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这里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
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厅等,也叫“亲民堂”。不过,县衙“亲民堂”的“民”字上多了点。别误会,那可不是错别字,是中国文字含蓄的表现,是亲民更多一点的意思。
大堂有副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对联足够历朝历代作官者想一辈子了。
进入大堂,可以看到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又叫海水朝日图),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与上悬匾额“明镜高悬”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廉明、公正。
屏前高出地面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叫“官阁”,也叫“暖阁”,“暖阁”是知县发号施令的法堂,因大堂四面通风,冬天寒冷,故在案下放一火炉,暖阁内设置公案、座椅。公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
公案上摆放令签、朱笔和惊堂木。公案上的令签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黑色用于较轻的刑罚,如打板子,而红色一般不动用,只有在判处死刑的时候才使用改。
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
◆1,进入大堂前的仪门。
◆2,县衙的第一进院落。
◆3,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厅等,也叫“亲民堂”。
◆4,不过,县衙“亲民堂”的“民”字上多了点。那可不是错别字,是中国文字含蓄的表现,是亲民更多一点的意思。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旧时代给了老百姓多少“亲”。
◆5,大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又叫海水朝日图),象征清正廉明。
◆6,坐上去也象样儿。
◆8,大堂的钱粮库。
◆9,出大堂往前就是二堂了。
到二堂之前,首先看到“宅门”,宅门是通往内宅的咽喉之地。穿过宅门,还有一道屏门,由四扇转门组成。跟仪门一样,只有在有重大活动时才开,平时用于挡隔人们视线。
县衙内有众多的门,大门为实,仪门为虚,宅门为实、屏门为虚。
◆10,穿过屏门,便可见二堂。
二堂是保存下来的明万历十九年的建筑。在文革期间没有给破坏,那是因为县政府从解放后到一九九七年一直在这儿办公。
二堂是知县日常办公、个别召见下级,小范围研究工作审理民事案件的场所,这里没有大堂的森严气氛。二堂东西两侧分别是“简房”和“招房”。“简房”掌握知县的信件、名片、贴子,属礼房的下设机构。“招房”属刑房的下设机构,主要事务是勘验、票务、档案等。
◆11
◆12,二堂外悬一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下联“愧”字少了一点,而“民”字多了一点,意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疚。这种巧妙的寓意法则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
◆13,二堂正中屏风绘有“松鹤延年图”,比大堂的“山水朝阳图”,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公案上的令签也只有黑色令签,没有红色令签,说明在这儿是不能判死刑的。挨了板子,也是一种恩赐,因而,堂上高悬“恩补堂”匾。
◆14,过了二堂,就到了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东西厢房为客房,招待上级或同窗好友住宿的。
◆15,内宅也叫“勤慎堂”,告诉知县在这儿做官要做到勤快、谨慎。
◆16
◆17,大仙楼是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始建年代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县衙中保存下来唯一的元代建筑。
楼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筑——窑洞,冬暖夏凉,是知县吃饭的地方。这里的对联为“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狐仙虽然不属于正道,但它生性好大喜功,喜欢被人奉承,并且他的道行比妖摩魔鬼怪高一筹,历任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就将它供奉起来,请它保护官印了。俗话说“官凭印,虎凭山”,保住了官印,也就等于保住了官。
◆18
◆19
◆20,站在大仙楼上可以看清县衙的后花园。
◆21
◆22,从东厢房穿过,就到了县衙的花园。有一花厅,是知县修身养性的地方。还有一个对弈亭,原名“清心亭”,是供知县下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