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是资中的一个大镇,经济发达,出产甜蔗,还有一家远近闻名的缫丝厂。西魏废帝时期(公元535年前后),银山还一度成为县治所在地,隶属于资州府。
蔗涛起伏
银山镇种植甘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大规模种植始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来自广东、福建等省的客家人引入,优良品种有芦蔗、爪哇蔗和印度蔗等。
那一带出产的甘蔗产糖量高,味道清甜爽口,深受客商的欢迎。时至今日,银山镇甘蔗的种植业仍然十分兴旺,是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大部分岗岭、山头上都是甘蔗林,翠绿一片。
在银山当地人的眼中,也许甘蔗就是银子,被甘蔗林覆盖的山地即为银山。每到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时候,漫山遍野的甘蔗林由翠绿变成银灰色。秋风吹过,蔗涛起伏,仿佛空气中都充满了甘蔗的甜香(内江出产的蔗糖和蜜饯驰名西南地区,其中也有银山的功劳)。
交通要道
在四川东部,这样的大镇虽不是绝无仅有,但也不是很多。
这是一个随着时势而繁荣的小镇,它坐落在成渝公路的旁边,而且位置适中。每天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车辆经过这里。凭此地利,使得银山镇在其同辈中逐渐壮大起来,并呈不断膨胀之势。
银山镇也有一些坡地、岭头上种植着桑树、玉米,或者种植着瓜果、蔬菜。这里的岗岭大多不是由坚硬的花冈岩构成,而是由褚红色的砂岩、灰黑色的泥土交错堆叠而成(顾名思义,砂岩就是内部含有许多砂质的岩石,它的结构较为松散,硬度弱于其它种类的岩石,容易雕琢,也容易风化)。
站在土冈上远眺,但见绿浪翻滚、田畴交错。因水利灌溉便利,这里的泥土肥沃,任何植物都适宜生长,且长势良好。
我们走在银山镇的墟街上。镇上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类街道。东西向的一条,有二千米长,南北向的有两条,各有一千米长街道的两侧,既有瓦房,也有两层的小楼。街上共有八家茶馆,密度占了商铺的首位。上茶馆“摆龙门阵”,是这里的风尚。矮的竹椅子,矮的方桌,同样矮的的圆桌和大菜台式的长方桌。错综杂陈,室内既满,则跨槛而出,占领了街面一尺八。茶馆营业时间从早上六点起,直到晚上九点、十点。饭店的数量反而有限,街上只有五家,生意因此异常火爆。
不论是新锐的西方,还是古老的东方,不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繁荣必然带来喧闹。随着银山的繁荣兴旺,它的副产品如养猪业、养鱼业便逐渐昌盛起来。
别致的螃虾
银山一带的池塘中生活着一种叫做“螃虾”的生物,为他处所罕见,它既有虾类的皮、须和身段,又有螃蟹的两只大钳子,实在别致有趣。
可惜的是,当地人不重视这种独具一格的渔业资源,捕鱼的时候,还将误闯进网中的螃虾扔在塘基上,任其腐烂或风干。
只有小孩子把螃虾当回事,喜爱逗它们玩。三、五位村童会结伴到池塘边,挖出几条蚯蚓并拴牢在草枝上,接着把草枝伸到水里去钓螃虾(奇怪的是,此种未装鱼钩的诱饵居然也能钓起贪吃的“傻”螃虾)。钓到螃虾之后,娃娃们欢天喜地地将其装入小瓶,然后带回家中倒进大一些的玻璃瓶内,养起来细细观赏。